18日,《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上爆出一则“大新闻”:据“熟悉内情”的美国国防官员称,中国上个月对一枚新型潜射弹道导弹进行了飞行试验,该导弹将携带多弹头,覆盖美国本土大部分。报道接着指名道姓,称这次发射的是即将装备于中国下一代战略导弹核潜艇的JL-3导弹。
光看这段报道内容,可谓真假难辨。而且报道随后还神秘兮兮地指出,11月,辽宁海事局在中国大连附近地区宣布了一个海上封锁区,用于“军事演习”,封闭时间开始于11月22日——这个时间正是该导弹测试的时间。
不过,仔细琢磨一下,这则报道的硬伤不少,比如,那位“熟悉内情”的美国官员表示,“JL”就是汉语“大浪”的意思。这起码是不熟悉汉语拼音,也不熟悉中国装备的命名规则。
更大的纰漏则是报道引用的“中国领导人”访问潜艇基地时的表述,据称,这位“中国领导人”当时说:“作为一个国家的终极工具,潜艇将得到巨大的发展”,“我们的海上核力量需要突飞猛进。我们把发展和进步的希望寄托在你们的时代,以便我们的海军和我们的潜艇部队迅速崛起。”
但我们熟知的新华社通稿中则找不到这样的语句,两相对照,真让人不免要怀疑报道援引的是不是一份假通稿。
毛病出在哪儿?或许就出在发布消息的媒体和那位叫比尔·格茨(Bill Gertz)的记者身上。
一家“颓废且不道德”的媒体
资料显示,发布这则报道的《华盛顿自由灯塔》,由迈克尔·戈德法布亚、亚伦·哈里森等人于2012年2月7日创立。据称,这家媒体“主要致力于发表关于国家政策、政府事务、国际安全等一系列深度政治问题的文章”。
有评价指出这家媒体在政治倾向上是偏向保守派的。在当今美国的政坛乃至媒体圈的氛围中,政治上偏保守不奇怪,问题是《华盛顿自由灯塔》也太保守了些。这一点,或许可以从这家媒体的创始人身上找到些许线索。戈德法布亚1980年生,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历史学学位,曾在新保守主义周刊《旗帜》担任编辑。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时,他担任麦凯恩阵营的公关副主任,CNN曾引用过他对奥巴马的一句评价:“关键在于,奥巴马既反犹太人,又反以色列,还反美国人”。《纽约时报》称,戈德法布亚是个“保守主义者中的好事之徒”。
美国主流媒体圈内,甚至是在偏保守派的媒体中,对于《华盛顿自由灯塔》历来臧否不一。《新共和》称它为“新保守主义的标杆”,《纽约时报》则说这家媒体“文抄公当得不亦乐乎”。《大西洋》杂志直言,《华盛顿自由灯塔》的风格“颓废且不道德”。有美国媒体界人士称《华盛顿自由灯塔》在特朗普当选之后报道急剧变化,激烈抨击左翼和媒体同行,“党同伐异”。有事实可证,2016年大选期间,《华盛顿自由灯塔》曾广泛调查各路候选人,但到了特朗普坐定共和党候选人交椅后,这家网站果断停止了对他的调查。之前与《华盛顿自由灯塔》合作的调查公司,不得不转投别家,直到后来爆出了“通俄门”。
在对于中国特别是中国军力的报道上,《华盛顿自由灯塔》也可谓卖力。熟悉这家网站军迷都知道,这家网站经常曝出一些有关中国军事的“猛料”。其吸引眼球的程度,检索国内媒体今年引用的这家网站报道标题,就可见一斑:“中国想要控制物联网进行间谍和商业活动”“中国核武器库或将得到更新”“中国的战略支援部队为太空和网络战做好准备”“中国‘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接近服役”“中国间谍大规模窃取美国技术”“中国、俄罗斯将很快有能力摧毁美国卫星”……不难想象,这些“标题党”“流量党”味道的报道,能入得谁的法眼,又受谁青睐。
一个自诩军方“圈内人”的记者
爆出“巨浪”-3消息的比尔·格茨,常读《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的读者,应该也不会陌生。在军迷中,此君还有个绰号叫“大嘴”,“战略忽悠”的本事了得。
格茨出生于1952年,曾求学于华盛顿学院和乔治·华盛顿大学,目前是《华盛顿自由灯塔》和《华盛顿时报》的专栏作者、记者。作为记者,格茨的报道可谓抓人眼球,1997年,他报道了俄罗斯援助伊朗核武器项目的消息;2004年,他又报道称,叙利亚正将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转为己用。
当然,对于中国的军力发展,格茨也是咬住不放的,有评论说他“专业黑中国军队二十年”。1996年,他爆出所谓中国正向巴基斯坦输出核技术的传闻;2001年,格茨又放出消息,“中国准备部署第一批机动洲际弹道导弹”。2014年之后,他的报道在中国媒体上多次亮相。举凡“中国间谍”“中国超音速导弹”“中国信息战”等等,都是他热衷的话题。在格茨撰写的六本书中,中国也是个热词,其中一本的书名就是《中国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何针对美国》,至于其他的几本,书名未必这么刺激,但类似《敌人:美国的对手如何窃取我们的重要情报》《信息战:信息时代的战争与和平》这样的表述,又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此外,格茨还是不少机构的座上宾,其中包括五角大楼、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联邦调查局国家学院、美国国防大学,甚至还有中央情报局。也许正是有了这些高级消息渠道,他才能把自己的专栏名称起得这样神秘“圈内”。当然,既然是“圈内人”,就得守“圈子”的规矩,格茨的报道中,消息的来源或者来自国防部,或者来自中情局,看上去都很高层,可个个都是“知情人士”,而且照例不具名。
至于格茨的报道可信度如何,有件往事可以提提。2006年11月,他在《华盛顿时报》上爆出猛料:当年10月26日,中国一艘“宋”级柴油动力攻击型潜艇秘密跟踪了“小鹰”号航母。这篇后来被路透社、法新社、CNN、NBC等一众媒体转载的报道写得绘声绘色,称这艘中国潜艇在距“小鹰”号不到5海里的地方浮出水面,被航母战斗群一架执行例行侦察任务的飞机发现。这一距离“已在中国潜艇鱼雷攻击的范围内”。报道发出后,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回应“不属实”。而且从常识上讲,格茨的报道也太有“创作色彩”,美军航母战斗群的反潜半径达到300海里,中国的常规动力潜艇要有何等高超的装备,能如此逼近“小鹰”号?
不能不说,这篇报道推出的时机掐得恰到好处——当时正值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总司令加里·拉夫黑德上将即将首次访华之际。可美国军方的反应却颇耐人寻味:太平洋司令部和五角大楼对此都保持缄默。我们不知道,圈内人如此反应,是不是在格茨的料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