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冷暖 | 上海嗲妹妹不做“人生赢家”宁当“半个藏族人”,把玉树天籁带到大都市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以立 栾吟之 2018-12-19 17:36
摘要:十余年公益路,如今的王婉情怀不减,却而更加理性。

上海女子王婉,年纪轻轻就可以算“人生赢家”,她26岁起创业,35岁时在上海有房有车,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样的她,处于幸福感的最低点。

 

后来,为了一群素不相识的玉树牧区孩子,她从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嗲妹妹,变成了两颊飘着“高原红”的“半个藏族人”。

 

她与玉树的故事,曲折而传奇——


“人生赢家”寻梦玉树

 

2005年,王婉和朋友自驾一路来到拉萨。她第一次进藏,就深深爱上了那片雪域草原。

 

回到上海后,她到一家藏区公益组织报名义工。在那里,她认识了玉树乡村教师索南巴久。在索南巴久的陪同下,她于2007年来到玉树,目睹了当地牧民的日常生活——

 

原来,“家徒四壁”不是一个形容词:老旧的黑帐篷里,找不出一件像样家具,有的只是一个烧牛粪取暖火的炉子。但炉子里也不是牛粪,因为牧民们烧不起牛粪,捡来的废弃轮胎,被烧出一股刺鼻的二氧化硫气味,这股怪味将王婉“逼”到了帐篷外。而那里的孩子们,比上海的同龄孩子要矮小单薄得多,小脸因寒冷而冻红、双手长满冻疮。

王婉觉得,帮助这些孩子,才是她真正的使命,这比当“老板娘”更加重要。于是,她成立了一家社会组织,取名薪火公益基金。这家有着温暖名字的社会组织,第一阶段的目标是,以物资捐助的方式缓解孩子们的生活困境。

 

公益基金设置了一个“360度的爱”项目,为学校捐助营养餐,捐助煤炭、课桌椅、宿舍高低床及被褥,还为贫困学生筹措助学金和代课老师补贴等,全方位地协助学校保障正常开课所需。

项目很快覆盖到玉树地区的52所学校。而随着这些年当地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公益基金第一阶段任务顺利完成。她发现,第二个阶段更急切需要解决的是文化问题,那里的孩子意识不到本民族文化的宝贵,一些孩子只会唱流行歌曲,而不会当地的传统民歌。


弘扬藏区民间艺术

 

王婉对当地的文化也很感兴趣。玉树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会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能跳舞”。但随着当地民间老艺人相继离世,孩子们也对传统文化渐渐没了兴趣。

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龙卓舞”,其舞种从80多种锐减至30种,年纪最大的表演者年逾古稀,最小的也已步入天命之年。而本该在藏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说唱表演哲嘎尔说唱,也只剩寥寥无几的民间艺人掌握。

2011年,王婉聘请白龙卓舞的传承人才哇老师和昂文土丁老师到当地称多县称文镇白龙学校进行教学。目前白龙卓舞的教学已经该校被列入校本课程。用了6年时间,超过80名孩子参加了白龙卓舞学习课程,每个学生已经可以独立歌舞七八段,每一年都可以看到他们不断进步。

 

玉树当地还有许多民间传说。王婉发现,藏族民间故事多以传统的口口相传的形式保留至今。虽有部分文本整理,但在2010年玉树地震之后,目前可寻的相关文本资料已少之又少。

 

2013年4月,薪火公益基金又资助出版了一本书《风马界:青藏高原的古风世界》,以当地风马旗中的各个元素作为引子,漫谈与各元素有关的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作者是从事藏族民俗文化调研十多年的尼玛江才;2014年4月,薪火公益基金又成立“玉树民间故事收集”项目,对藏族传统民间故事进行“抢救性”收集与整理。工作人员深入当地,探访了民间说唱艺人中最为珍贵的“神授艺人”家中,通过影音记录的方式,由他们口述,将这些即将消失的故事改完整记录,并预期纳入校本课程。

 

“要收录玉树传统民歌。”这又是另外一项重要计划。从2009年起,薪火公益基金每年都与一家企业联合举办“美声杯”歌唱比赛,让孩子们唱出当地民歌。回忆起第一场“美声杯”,王婉觉得一切都历历在目:伊西永藏带着羊羔帽,她一开口,完全将二胡伴奏声压了下去,嗓音像是被上苍亲吻过。当地的老人,含着泪水观看比赛:“好多年没听到娃娃们唱民歌了。”

 

在藏族艺术家仁青战德的帮助下,每个在歌唱比赛中获奖的孩子每年都会录制一张《青海高原上的原声》CD。王婉还把CD送到到玉树地区的一些学校,让其他孩子边听边学家乡民歌。

 

录歌的过程很艰难。没有专业录音棚,孩子们就在简易板房里进行录制,制作人开着车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跋涉定音,单程动辄就好几个小时;没有取暖设备,制作人就裹着棉被完成唱片。即便是这简易的板房录音棚,也被一场地震震塌,录音条件变得更加艰苦。有时候,一辆运送救灾物资的大卡车从破漏的板房外呼啸而过,录音工作便不得不暂停,意味着老师和孩子们几个小时的努力白白浪费。

 


帮助牧区孩子们走出去

 

王婉就是这样一个认定了目标永不停歇的人:她很看好这些会唱歌的淳朴的孩子们,带着他们参加了“中国教育戏剧第一人”李婴宁教授和薛敏的戏剧工作坊,让他们首次接触到“教育戏剧”。

 

于是,一片新的领域又开启了。薛敏在2013年带领他们共同创作并出演了舞台剧《白面具与彩面具》,2014年演出音乐表演剧《糌粑,赞吧》。2015年,薪火公益基金发起并支持成立非营利专业戏剧团体“风马儿童剧团”——这是中国藏区唯一的儿童艺术剧团,旨在发掘培养有艺术天赋的牧民孩子,为他们提供一个学习和发展天赋的舞台。

剧团推出国内第一部藏语原创儿童音乐剧《多杰I》。这个剧目是由玉树、上海两地艺术家联合创作,22首以玉树民间音乐为基调的原创歌曲,十几名玉树的孩子,经过23天排练,在上海可当代艺术中心征服了观众。

 

今年又有了《多吉Ⅱ》。某场演出中,现场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连工作人员都是站在门外看完整部音乐剧。王婉记得,在上海排练时,孩子们穿上了从家乡带来的藏族盛装,热情澎湃地唱出属于他们的充满童真和热情的自然生命力。最后,他们唱得大汗淋漓了,就脱下衣服光着膀子继续唱,那一刻所有人都深受感染。

排练现场

时光荏苒。如今“美声杯”歌唱比赛已举办了9年,风马剧团里最大的孩子也已读大学。歌声动听的伊西才仁,获得爱心人士的资助后,走出高原来到大城市学习,如愿考上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他曾告诉王婉,如果不是风马剧团给了他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将会和父辈们一样,走不出草原,在“放羊、结婚、生子老去”的循环中度过一生。

 

至于毕业后的去向,伊西才仁说,他想建设家乡。虽然妹妹还在念大学,家里正是用钱的时候,懂事的他看见需要帮助人会慷慨解囊。

 

“善良、纯朴、感恩,这是王婉他们眼中玉树人骨子里的品性。有一次,他们曾经带着孩子们进行过一次名为“白面具和彩面具”的教育戏剧课程。当时薛敏老师带着孩子们每人做了一个面具,孩子们在面具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而薛敏的是白面具。白面具象征孤独而忧伤,孩子们想让薛老师高兴,就想在上面涂上颜色。看到薛敏拒绝后,他们又把其他面具上的全部彩色重新涂白。孩子们说:“这样,白面具就不再感到孤独。”薛敏很是感动,因为他在很多幼儿园和小学都上过一同样的课,但没有孩子会这样做,“这意味着要成全别人而牺牲自己,这样的善良纯朴难能可贵”。

 

十余年公益路,如今的王婉情怀不减,却而更加理性。她觉得,公益事业最要强调的是专业性,要让专业人去做专业的事。专业性强的现代公益组织,其整体架构并不亚于成熟完善的商业企业。依靠专业理论知识去开展工作、接受指导,才能最大程度地造福社会。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