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上海一周 > 文章详情
【李强一周】传递给上海民营企业家的“特别信号”
分享至:
 (11)
 (8)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18-12-13 07:06
摘要:上海并没有什么对某类所有制企业的特殊偏好。“有人以为上海没有民营经济的‘基因’。其实,这个基因的烙印是很深的。”

 

1

 

在上周,通过一场高规格的大会,上海市委、市政府向这座城市里的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释放了一种特别的信号。

 

12月5日,上海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召开。这场大会,脱胎于此前隔几年举行一次的“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

 

近一个半小时的讲话一开始,李强就表示,特地调整会议的名称和内容,就是为了“让更多民营企业家听到市委、市政府发展民营经济的信号”。

 

释放这个信号,此前经过了酝酿和铺垫。

 

一年多前,李强初到上海不久,就在大大小小的场合强调各级官员要“主动亲近企业”,并提出各级政府要“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令沪上舆论感到耳目一新。

 

今年10月下旬,李强曾邀请沪上数位民营企业家到市委座谈,同其一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详细听取民营企业发展情况以及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和建议”。

 

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后,李强又连续走访沪上多家民营企业,听取需求和呼声,仔细了解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

 

在此期间,上海迅速出台了意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27条”,包括“3个100亿”的真金白银,以及多项减税降费措施等,以缓解民企融资难贵、成本高企等困难。

 

而在数百人规模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一个多月来的支持信息得到了一次集成。

 

12月5日,李强在上海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讲话。陈正宝 摄

 

 

2

 

从小会到大会,不变的基调是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这背后,有近期因素,也有更长时段的背景。

 

近期因素,当然是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增多,和一些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此前一段时间舆论场上关于民企的种种奇谈怪论,亦需要及时有力予以廓清。

 

所谓长时段背景则同上海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不无关系,上海多年来都是外企、央企、市属国企和民企“四分天下”。这本是因城市特点而历史形成的格局,但有一种观点就误以为,这座城市对外资、国资青睐有加,对民企则有些重视不足。

 

对此,一个月前,李强在主持召开民营企业负责人座谈会时就表示,上海并没有什么对某类所有制企业的特殊偏好,民营企业一直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上海也将进一步创造让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民企感受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而在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李强重申,“可以确定的是,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的自己人,上海一定会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民营企业一定会是上海未来发展更加倚重的重要力量和支撑。”

 

他明确表示,民营经济在上海“功不可没,地位不容质疑,作用不可替代”

 

这种表态,亦是一种历史判断。为此,李强列举了包括民企的税收贡献率、创造就业能力等一系列指标,并指出目前全市每天新设的企业总数中,有90%以上为民营企业,以此证明民企在上海的发展活力。

 

他更回忆了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在上海发端的历史,表示上海曾凝聚民族工商业的艰辛与骄傲,也涌现过大批优秀的民族工商业者。“有人以为上海没有民营经济的‘基因’。其实,这个基因的烙印是很深的。”

 

显然,这些话既是说给台下的企业家听的,也是说给政府官员们听的。在李强看来,前者在经营中可以放下一些不必要的顾虑、疑惑和陈见,而后者更应当为前者塑造公平、公正、适宜发展的环境,用实际行动让民企在上海安心谋发展。

 

这个环境,包括社会舆论环境,当然更包括政策环境、制度环境。

 

 

3

 

在不同场合,李强曾多次提出为民企发展营造更好环境的问题。

 

总结几个关键词,基础当然是“一视同仁”——创造让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破困扰民企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眼下则要加紧“政策落地”——他曾打比方说,好政策不能成为“橱窗里的蛋糕,看得见吃不着”。出台一系列支持民企的政策后,“落实”成了当务之急。

 

李强提到,有企业反映说对各种新政很关注,但了解政策信息、申请政策扶持的渠道尚不畅通。对此,他叮嘱相关方面加紧细化有关措施,并建立第三方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督查机制等,确保各项措施“不截留、不变形、更完善、更有效”。

 

“什么是最大的浪费,就是政策出台之后不执行。”他特别说。而针对一些长期性、制度性的瓶颈,比如土地、用工成本、人才落户以及新业态、新模式的审批监管服务等问题,全方位加强制度供给,亦是题中之义。

 

李强明确表示,“企业碰到的问题可能各种各样,但只要是涉及到体制、机制、制度上不合理的问题,都要认真研究,要与时俱进、创新突破,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改革”。

 

还有一个关键词,是“做好服务”。李强再度阐述了服务企业的“店小二”论,表示各级政府服务企业,既需要通过流程再造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也需要着眼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服务民营企业的常态长效机制。

 

各级官员们需要更准确地把握何为“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李强特别指出,有企业反映一些地方“无事有事都‘不扰’”,这显然不合“店小二”的初衷。

 

他一再叮嘱台下官员们要真心实意为企业服务,包括畅通联系渠道,面对面摸清企业需求和痛点等;他还透露,市区两级将建立“四套班子”联系行业、企业的机制。

 

“‘亲清’的政商关系,不能‘清’有余,‘亲’不足。”

 

11月2日,李强赴沪上民营企业走访调研。陈正宝 摄

 

 

4

 

此前的多次走访和座谈中,李强一再表示期待企业家们坚定发展信心,保持发展定力。这一次,面对台下近百位民企代表,他再度强调“信心比黄金还珍贵”。

 

“我想,大家在刚刚创业的时候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我们不少人都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金融危机,那时候碰到的问题可能比现在难得多……大家就是靠着百折不挠的精神,才闯出了今天的事业。”他说,“现在的困难是暂时的,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一定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这番话并不只是简单的鼓劲,其中亦有期许。李强告诉企业家们,当前“不确定的因素是在增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发展机遇也很多”,而同时,“企业家的使命就是应对不确定性,把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

 

他向企业家们详细分析了摆在面前的诸多发展机遇,如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发展动能加快转换,这些都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他亦强调,中国市场的规模和韧劲,以及中国特有的制度优势,完全可以让人充满信心。

 

“我讲这些是想说,看大势、看长远,我们的心就会静很多、定很多。”李强说。

 

而看大势、看长远,本质上也是要明确新的方向和动力,尤其是创新。在李强看来,这应当是机制灵活的民企擅长的方面,也恰好是上海最需要着力的方面。

 

他鼓励上海民企锐意创新,在全市发展战略的一些关键领域里勇于“挑大梁”。同时,他也明确表示,“上海发展民营经济应该突出一个重要的取向,就是要更大力度地扶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为此,上海将对那些“关键领域致力于自主创新特别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创新型企业”,给予“格外关注和特别支持,为它们的爆发式成长、长成参天大树提供可能、创造条件”。而各类企业家,也被期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抓住产业变革的方向,加大关键技术的攻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向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当然,这番话也是说给上海方方面面听的。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官员,如今的环境下,信心、定力和意志,都显得尤为关键。

 

“平坦的大路上往往挤满了人,而通向成功的路往往是不平坦的,”李强特别打了一个比方,“勇于走不平坦的路,才可能真正走到前面。”

 

题图来源:陈正宝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8)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