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对夺刀考生“道德加分”有何不可
分享至:
 (4)
 (8)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乐言 2014-09-24 23:26
摘要:

见义勇为、夺刀负伤的江西高三考生柳艳兵荣誉纷至沓来,争论也层出不穷:他该不该就此在高考分数上获得额外的照顾?上海观察之前曾刊登沈彬的文章《该如何奖励夺刀少年》称,“高考应保持自身严肃性,道德不能代替对学业的考核。”本文作者则发来不同的观点……

 

江西高三考生柳艳兵夺刀负伤,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多所大学向这位考生抛出破格录取的“绣球”,连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也作出“在既定政策规定范围内,愿意在录取中提供帮助”的表示。

 

但奇怪的是,这样一位少年获得的这些青睐,却引起不少人的反对。

   

反对的原因,一是对造假的忧虑。层出不穷的民族生造假、体育特长生造假等事件屡屡被曝光,道德高尚与否,更不像奥数竞赛一等奖、体育特长测试成绩那样容易量化,更容易造假。不能量化,便会带来加分腐败,影响高考公平。

 

二是认为道德若与加分挂钩,便有功利化之嫌。还有人担心,会不会有考生受加分诱惑,到处寻找“见义勇为”、“品德高尚”之事去做,变得伪善。

   

道德加分真的是影响公平的“洪水猛兽”吗?

 

有人认为,高考反映的是一名学生的智育成果,把德育水平简单折算成分数,再把两者相加,得出的总分,四不像!

 

此言差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是贯彻多年的育人方针。“智”,数学、物理、化学之类的学科奥数竞赛得大奖,可以高考加分;“体”,体育特长生、运动员,可以高考加分;“美”,钢琴弹得好,绘画很棒的艺术特长生可以获得高考优惠录取。“德”是放在首位的,但是在高考评价体系中,却没有“德”的身影。

 

重点大学实行自主招生许多年了,几乎很少听闻有大学鉴于某位考生品德高尚,而给予加分优惠政策的案例。 这其中,“道德高尚”难量化、难评判,担心引发公平之争,是一方面原因。但是,“德”在大学招生录取中究竟占据何等比重,究竟有多少大学、中学真正将“德”放在育人的首要位置,可见一斑。

 

有人说,“让道德归于道德,规则归于规则”。但是两者并不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我们为何不能通过制定规则和优化规则,来更好地弘扬高尚道德呢?对于弘扬社会正气,乐于无私奉献和践行美德的好人,社会理应通过一定的公共资源倾斜予以奖励,高考“道德加分”就是一种鼓励手段。

 

至于担心有人会受加分诱惑,而“故意”找好事做,其实也是多虑。因为“故意”,所以照料隔壁邻居患病孤老多年;因为“故意”,小小年纪便支撑起贫病交加的家庭,自强不息;因为“故意”,勇救落水儿童,或是在街头救助突发疾病倒地的老人……这样的“故意”经年累月,相信也会“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成为一种自我修炼;这样的“故意”成风,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升全民素质和道德水准。这样的“故意”,又有啥不好呢?

   

何谓考试公平?公平如果就是“一刀切”,就是严格“量化”,那么全国大一统的高考最“公平”,一张试卷面前人人平等。但是,高考改革的大方向,就是要破除这种“大一统”,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让“一考定终身”转变为“多元评价”。多元评价中,“德”占据一席之地,并不为过吧?

 

所以,还是给高考“道德加分”多些鼓励和期待吧。不能因为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负面现象,而先入为主否定“道德加分”这项新政。

 

当然,为了防止加分腐败或弄虚作假现象,需要设置“技术屏障”。最有效的防范之道,就是公开透明,将信息晒在“阳光”下。获得“道德加分”考生的事迹,在校园、在教育考试部门的网站上公示,是真是伪,不难评判。“见义勇为”也是一个硬指标,由相关部门经过调查认定,给予“见义勇为”称号的,就如同奥数一等奖荣誉、体育、艺术特长生称号一样,可以作为加分的参照。

 

“道德加分”政策细节设计得好,实行过程中不走样,就不会违背公平正义原则,并有助于形成“好人有回报”、人心向善的好风尚。

 

北京市今年开始在高考加分项目中增加“品德加分”: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先进事迹、对社会有较大影 响的应届毕业生在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由学校审查录取。北京、浙江、四川等10几个省份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列入加分名单,甚 至一次能加20分。

 

愿这样的“道德加分”更多些。

 

(注:此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尤莼洁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8)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