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种地、养鸡、养鱼……上海的这些农民纷纷致富,原来背后有“高人”指点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勇娣 2018-10-09 07:53
摘要:今年,经过调研摸底,100多位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清单被拉了出来,一批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棘手的技术难题被提炼出来

近日,上海市农科院举行庆祝丰收节“手拉手 共成长”活动,来自上海市郊各地的农民和农场主共聚一堂,讲述自己的丰收故事。他们有的种植水蜜桃,有的养殖蛋鸡,有的养殖蚯蚓,看起来都是一个个平常产业,但却都有核心技术和成果的支撑,因而纷纷实现了增收、致富。

 

这是因为,这些农民的背后,都有一位或几位农科专家的手把手辅导。这几年来,市农科院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市郊农业产业的需求导向,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重点开展了青年科技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手拉手 共成长”计划。今年,经过调研摸底,100多位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清单被拉了出来,一批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棘手的技术难题被提炼出来,最终,市农科院科技人员与市郊农民开展了45家“手拉手 共成长”结对行动,涉及崇明、金山、浦东、松江、青浦等8个区。

 

 

宋家坤是一位“90后”青年,毕业后放弃了在市区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崇明“子承父业”,开始接手粮食种植和大米生产加工产业。他的父亲2014年曾荣获“全国种粮大户”的称号,但小宋不墨守成规,积极寻求与科研院所的合作,进一步提高种稻效益。目前,他所在的崇明齐茂粮食专业合作社拥有标准良田3500多亩,引种了市农科院作物所的优质国庆稻、常规稻、杂交稻品种,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和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上海市守信农民专业合作社。

 

几年来,市农科院的科研团队则以齐茂合作社为科研基地,帮助合作社建立绿色稻米的生产技术体系,通过空气、水质、土壤的环境把控,种植过程中的用药剂量把控,全程按照稻米绿色行业标准进行生产操作,使合作社的水稻达到了绿色甚至有机的稻米品质标准。渐渐地,合作社生产的大米在上海市场有了一定声誉,并荣获“2016年度上海名优食品”称号,同时实现了优质优价。

 

“田野丰歌遍金黄,秋风报喜好收成。大地感恩有甘甜,五谷饱满农人乐。”来自敏航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王敏权用了一首诗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他说,自己来自浙江义乌,是一位新上海人,“上海这座城市,给了我梦想和活力”。他所在的敏航农业公司成立于2009年,拥有土地550余亩,是一家集基地种植、生产、保鲜、存储、加工、包装、检测、销售及冷链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现代涉农企业。

 

移动式基质栽培,是敏航基地和市农科院的首次合作项目。王敏权告诉大家,高级农艺师马坤为基地进行了特色观光农业的产业升级,提供观光农业项目的规划设计、特色蔬菜茬口配套和种源配套技术服务,并将一批最新选育获得的优良品种应用示范于该项目中,“海星、佛手、丑小鸭、鬼脸,琉璃苣、旱金莲、百里香、迷迭香……这些拥有如梦似幻名字的其实都是蔬菜,也是市农科院马坤老师多年来缔造的植物王国的成员”。在农科专家的悉心指导下,他们正在打造集休闲、生态、科普功能为一体的观光农业新品牌。

 

“手拉手科学种梨,让我走上了致富路。”今年46岁的董建忠,是来自崇明庙镇鸽庆村的一名果农代表。他告诉记者,庙镇翠冠梨能有今天的成绩,最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市农科院林果所的骆军研究员,是他教会了当地农民种梨技术,十多年如一日手把手指导,帮果农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逐步提高了产量和效益,给了果农信心和希望。

 

董建忠说,自己曾经做了10年的油漆工,一次偶然的机会种起了生梨,而且一种就是40亩。当时,亲朋好友都替他捏了把汗,他自己也有点担心:是不是太冲动了?这么多果树,万一种不好,或是种出来卖不掉,怎么办?如果那样,自己辛辛苦苦干了10年油漆的辛苦钱可要打水漂了……一转眼,三年过去了,他的梨园开始正式产果,由于技术不精,长出来的翠冠梨“个头”小,“卖相”不好,产量又低,基本上没有销路。就在这时,他遇到了市农科院林果所梨树专家骆军。

 

骆教授专门到董建忠的果园现场指导,一一指出要整改的问题,并让他遇到难题就打电话给自己。后来,农科院的“手拉手 共成长”活动开始了,骆教授和他的团队来崇明更多了,基本一周能有一到两次,每次都会来关心他的梨园。就这样,不出两年,董建忠的果园面目一新。在镇里组织开展的生梨品质评比中,他家果园的梨一直名列前茅,后来更在市级评比中获得了银奖。如今,鸽庆村有30多家农户跟着他一起种起了翠冠梨,专门成立了上海鸽庆果蔬专业合作社,统一标准管理、统一绿色认证、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村民们“抱团”一同走上了致富路。

 

市农科院院长蔡友铭在座谈会上告诉大家,自己多年前在日本考察时,曾结识了一户东京菜农,这个家族有上百年的种菜史,但却只种小松菜和菠菜两个品种,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虽然只种植两种蔬菜,但他们一直推陈出新,在品种和技术上不断更新,这还要得益于当地农协组织的一项技术体系支撑,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专家来他家基地进行指导,“这种技术服务模式,既能在生产第一线中解决实际难题,也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创新的方向”。当天,市农科院又为15家农业基地进行了结对挂牌,推动青年科研人员与青年农场主进一步携手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探索。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