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旧厂房“摇身一变”,这里有了上海首家“稻田里的美术馆”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茅冠隽 2018-10-06 08:12
摘要:从前是“送文化下乡”,但一个乡村美术馆可以让艺术在乡土田园中生根,可以成为乡村美育的“新祠堂”。哪怕村民每天路过美术馆时多看几眼,这种坐落在村民身边的“精神地标”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仲秋的风拂过一眼望不到头的青绿色稻浪,还未完全成熟的大片水稻迎风摇曳,发出让人宁心静气的“沙沙”声。这里是上海西南的青浦练塘镇,已是沪、浙交界地区,再往西就是浙江省。这里没有繁华的商业街,鲜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不过这里却有一处和“郊野气质”似乎不太相符的建筑:美术馆。

 

可·美术馆。茅冠隽 摄

 

练塘镇金前村金田路428号,这是“可·美术馆”的所在地。今年5月,“可·美术馆”成立并举办了首个艺术展,这是全市首家“乡村美术馆”。没有光怪陆离的灯光,没有高楼大厦的衬托,这座白墙黛瓦的美术馆朴实无华地融入了乡村的一草一木,从美术馆参观回来,游客甚至能看到扛着锄头从农田走回家的农民。

 

为什么要在稻田里开美术馆?乡村需要“阳春白雪”的美术馆吗?自带“艺术气息”的美术馆,如何融入并反哺乡村?

 

可·美术馆门前的水稻田。茅冠隽 摄

 

旧厂房“摇身一变”成了美术馆

 

青浦练塘是全国有名的“茭白之乡”,“可·美术馆”门前的农田就是茭白田。每年茭白的收获季是5月份到9月份,头茬茭白上市后这里才换种水稻。今年5月底,正逢头茬茭白收获季,在半人多高的茭白田的掩映中,一场名为“平行·上海——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的展览在“可·美术馆”正式启幕,这也是“可·美术馆”的开馆展。

 

何谓“平行”?策展人陈瑞这样说:“上海是多元平行的,古代与当代、本土与国际、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在此并行不悖。就像美术馆门前的太浦河通连着太湖与黄浦江,最终汇入长江、奔流入海。在这里,乡村与都市之间的转换并没有突兀感,古镇乡趣和高楼都市之间是‘共生’的。”“可·美术馆”就像是一种通道,连接着温婉水乡青浦和现代化上海市区这两个“平行世界”。这个展览的展厅布局就体现了“平行”理念:一堵墙隔开两个空间,左边是中国水墨画,右边则是油画和当代艺术。

 

摆放在美术馆门口的艺术品。茅冠隽 摄

 

从美术馆自身的建立过程看,人们可以发现另一种“平行”:这座乡村美术馆并非凭空建起,而是改建自低效工业厂房。练塘农副业公司总经理叶国华告诉记者,这些厂房原本是租给个体老板建厂的,做的是风力发电设备的机箱和罩子。“这些年青浦区、练塘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这里又是水资源保护区,低效工业厂房都需要调整,因此在2016年时,这里的工厂就不再运营。之后我们一直想利用这些厂房引进文化旅游项目,正好碰上有一批艺术家有意开设一个‘田野中的美术馆’,双方经过协商沟通,最终在2017年9月签订了合同,美术馆项目最终落地。”

 

美术馆内的雕塑作品。茅冠隽 摄

 

如今的“可·美术馆”,“骨架”依然是原先厂房的样子,但内核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几乎所有的建筑外墙都被刷成了白色,建筑风格上也做了些调整,外观并非四四方方,而是充满高低起伏,设计成了“江南庭院”的模样。原先厂房的主车间被设计成了约有1500平方米的展厅。目前,“平行·上海”展览的相关展品已撤走,展厅中展出的艺术品均为个人收藏,常设展品有近100件。

 

建造、运营均按专业标准,力争成“中国最美乡村美术馆”

 

虽然建在乡村,但是“可·美术馆”的建设标准一点也没有降低,这是一座按照现代化标准建造的美术馆。从金田路拐进美术馆的那一刻,参观者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这种“高规格”也体现在细节之中:主展厅是白色的,层高非常高,提供给人宽阔的视觉空间,同时,大厅里配上了专业的照明灯,灯的颜色、位置、角度都经过了专业人士选定,确保艺术品上没有丝毫反光,能最大限度将艺术品的美呈现出来。“硬件的专业固然重要,但软件的专业更重要。在营运管理上,我们完全按照现代美术馆的方式去做,力求打造成‘中国最美乡村美术馆’。”“可·美术馆”理事长杨明辉说。

 

馆内的艺术品。茅冠隽 摄

 

今年50岁的杨明辉是湖南人,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上海打拼,此前在外企工作,2017年辞职,全身心“扎”进了艺术行业。他告诉记者,产业结构调整、厂房闲置后,镇、村收回了厂房,“可·美术馆”再租用这些厂房。在不办专题展览的时候,馆内员工有7个人。“算上日常运维成本、租金成本等,每年大概要花数百万元,如果举办一场大型活动就要增加很多额外的花销。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坚持免费开放。既然是美术馆,无论开在哪里、谁开的,都带有公益性质,美术馆本身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这也是我们秉持的宗旨。”

 

面向全球开放的艺术家驻留创作空间。青浦区供图

 

杨明辉说,这座乡村美术馆的名字叫“可”,原因除了投资方之一是青浦本地美术教师出身的画家吴可,还因为“可”这个字包含了丰富的联想,蕴含了广阔的可能性。“在展厅两侧,我们把原先的厂房分割成了近10个大小不等的房间,有接待室、办公室、创作室、会议室等,还有数间宿舍以及一个食堂。我们这里不只是个美术馆,还是个艺术家的‘根据地’,艺术家扎根乡村创作能以这里作为‘据点’,我们为其解决食宿问题。我们计划每年都策划几个大型展览,还准备开设小型的艺术品商店和书店,进一步丰富美术馆的功能。”

 

馆内陈设的雕塑作品。茅冠隽 摄

 

从“送艺术下乡”到“艺术在乡村生根”

 

记者了解到,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就掀起了一股民营美术馆建设热潮。1991年,艺术大师黄胄创建了中国的第一座私人美术馆——炎黄艺术馆。1998年,三家由企业赞助的民营美术馆——成都上河美术馆、沈阳东宇美术馆和天津泰达美术馆出现,给长久以来缺乏展场和资金支持的中国当代艺术带来生机。虽然私人美术馆被公认为是“烧钱”的行当,却依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借助这种带着公益意味的形式,将私人珍藏回馈社会。不过,“地广人稀”的乡村真的需要美术馆吗?

 

美术馆夜景。青浦区供图

 

陈瑞表示,“城市美术馆”是目前中国的主流形态,“乡村美术馆”为数不多,比如宁波的杜岙美术馆建在偏远的小村庄、乌镇的木心美术馆建在古镇里。但“乡村美术馆”在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探索,比如日本有围绕乡村和农业主题的“越后妻有”艺术节,在箱根也集聚了一批乡村美术馆。“如今,乡村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乡村文化的建设速度。乡村历来是美育的‘洼地’,很多村民没有机会进入美术馆接触艺术,建设乡村美术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从前是‘送文化下乡’,但一个乡村美术馆可以让艺术在乡土田园中生根,可以成为乡村美育的‘新祠堂’。哪怕村民每天路过美术馆时多看几眼,这种坐落在村民身边的‘精神地标’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艺术家和村民互动。青浦区供图

 

乡村美术馆,不只是建在乡村那么简单。它不是因为受限于场地面积、场地租金、城市功能变迁而简单搬到乡村的“城市美术馆”,也不是一些只有外壳的先锋美术馆的“建筑实验”,必须和乡村产生实际文化联系。开馆之初,“可·美术馆”的运营者就想明白了这一点。在美术馆内有一排专门的房屋被建成了“游客体验馆”,市民游客可在此体验陶艺制作和瓷上绘画。“收费并不高,对团队和学生还有额外优惠,周末常有人来此体验艺术的乐趣。”杨明辉告诉记者。除此之外,美术馆目前正在筹划准备11月中旬的展览,主题暂定为“田字旁”:“既然建在乡村,何不请艺术家来创作一些乡村主题的艺术品并进行展览?我们计划邀请30多名艺术家在此创作,一起绘就、塑就青浦练塘之美,这也让美术馆和乡村产生了更深的联系。”

 

供市民游客绘画的毛坯。茅冠隽 摄

 

金前村党支部书记陆剑岗告诉记者,“可·美术馆”的开设,已经让村子、村民的状态产生了变化。“村民们一开始比较好奇,后来发现美术馆免费开放,慢慢就会走进去看看,不一定能看懂,但确实被吸引了,有的还会抱着孩子去看。自从有了这个美术馆之后,去村文化站里练书法和绘画的人也多了起来。美术馆的艺术气息也带动了周边卫生环境的改善,现在村民对村庄环境保洁比以前更加上心了。”

 

村民参观美术馆。青浦区供图

 

此前,在“可·美术馆”的开馆展——“平行·上海”展览期间,青浦区教育部门、金前村等组织了中小学生、村民进馆参观,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进入美术馆。“练塘文化底蕴深厚,‘可•美术馆’是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诞生的。能让从来没有进入美术馆的人走进专业展厅、欣赏真正的艺术,这是乡村美术馆的意义所在。”练塘镇党委委员钱闪星说。

栏目主编:栾吟之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