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梅兰芳故居、玉佛禅寺、科学会堂,这些历史建筑的保护都离不开科技支撑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2018-09-28 12:07
摘要:科技如何让历史建筑焕发出勃勃生机?

“历史建筑不仅是文化传承,也是集体记忆,而科技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功不可没。”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昨天下午,由市科协主办的首届“上海历史建筑文化与科技国际周”主题论坛举行,科技如何让历史建筑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热议的话题。

 

科学会堂曾经是危房

 

就拿市科协所在的上海科学会堂来说,科学的修缮工作既改变了曾经是危房的境地,又保存了其历史风貌。

科学会堂的主体建筑始建于1904年,是上海最大的法式古典建筑。杨振宁、李政道、苏步青等科技界名流都曾莅临科学会堂参加活动,科学会堂作为一座地标性建筑,见证了上海科学界发展的历史全景。2009年,这栋历史保护建筑被认定为危房,受到了白蚁侵蚀、部分木结构损坏等问题的困扰,并在抗震、消防等方面不符合现代建筑的安全需求。修缮工作对建筑内部的承重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与改建,专家对施工方案的调整具体到了每一个细节与角落,仅仅为了复原内天井的外立面,就召开了数次会议,方案甚至精细到外墙黑灰石子的配比比例,最后一致决定将外立面的鹅卵石剥离下来,经过重新清洗后再原貌复原,以此来保存旧有的外立面结构。经过特殊而严格的工艺处理,终于实现了修旧如旧,无论是外墙装饰、屋顶还是法式拱形门窗、彩色玻璃、旧式木地板等,都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旧有的建筑风格。

 

“用科技手段并不意味着让历史建筑更新更炫,而是对其进行保护和更新。”郑时龄说,比如测量工作,以前都是由人拿着皮尺去测,现在一些建模技术就可以对其进行准确测量。此外,新科技还可以对历史建筑的质量和结构进行考察,满足安装空调等新需求,特别是对建筑加固和抗震起到了很大作用。“全国范围已经消失了4万处历史建筑,上海在历史建筑风貌区保护方面还是做得不错的。”

 

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测绘梅兰芳故居

 

“早在1931年,第一届历史性纪念物建筑师国际协会会议上,就明确了在修复工程中允许采用现代技术和材料。”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曹永康介绍,该会议还建议,每个国家的建筑师和纪念物的监管人都应该与物理、化学和自然科学专家合作,以便决定在特定的情况下采取相应措施;在任何加固或局部修复行为实施之前,必须对其损坏和自然衰败进行全面的分析。

 

谈到科学技术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意义,曹永康认为,科技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能减少不必要的损伤,也符合最小干预原则,可提供长期动态的实时管理。

 

比如,在对梅兰芳故居测绘时,就用到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它能以任何角度位置对三维模型进行透视观察,用于剖切表达,并且可对模型进行精确的数据测量。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20年前就开始被国外学者应用于建筑遗产病害检测中,它具有检测速度快、实时结果显示、对文物建筑完全无损的优点,可用来检测外墙空鼓、表面剥落、屋顶渗漏等病害问题。这一技术也用在了对泗泾古镇民居的检测中。

 

对于玉佛禅寺大雄宝殿须弥座的检测,则采用了地质雷达这种无损检测技术,使用了三种不同频率的天线采集数据,经过对数据的整合和分析,推测出了须弥座内部的大致结构关系。

“对历史建筑进行干预时,选择的材料既要具有可逆性,也必须尊重被修复的历史建筑。也就是说,修复材料要在化学、物理、力学性能、弹性方面与原有的材料相兼容。”曹永康说。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内文图:采访对象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