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谁说垃圾和三俗就是“老百姓的需求”?| “泛娱乐化”反思②
分享至:
 (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封寿炎 2018-09-14 07:00
摘要:人的需求本身就是复杂多元的,而在面对具体内容时候就如水置瓶,瓶子的形状往往决定着水的形状。

 

当人们质疑某些商家假货横行的时候,有人辩解说“老百姓有需求,他们买不起高价正品”;当人们质疑网络空间充斥着庸俗、低俗、恶俗的“泛娱乐化”内容时,有人辩解说“老百姓喜闻乐见,这样能带来流量”……

 

“需求决定供给、有需求就有供给”被一些人奉为金科玉律,它轻易就溢出了应该严格限定前提的商品市场领域,简直要“放之四海而皆准”了。

 

古往今来,人性都复杂多元,其中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作为网络媒介的受众,人们既会审美求善,也有可能审丑逐臭。色情、暴力、无聊、荒诞,这些过度娱乐和“泛娱乐化”的内容确实可以迎合人性中的阴暗一面,给人带来感官刺激,甚至令一些意志薄弱者沉溺其中,欲罢不能。

 

有些人认为,消费就是市场,潜在消费就是潜在市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商业活动,就是要不断挖掘人们的潜在欲望,甚至不断创造新的欲望,以不断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他们简单地把一般商品的市场规律推广至文化产品、精神产品领域,认为是“概莫能外”。在这种错误认知指导之下,一些网络内容生产者大量生产色情、暴力、低俗的网络信息产品,不遗余力地炒作明星名人的婚恋绯闻,制造恶俗低俗的视频信息,一些传播者和网络平台借助“前沿算法技术”来挖掘人性中的阴暗一面,发现人们最隐秘的欲望,然后通过相应的网络信息产品去迎合它、满足它。

 

然而,受众有“需求”,内容生产者、传播者和网络平台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迎合这种需求吗?当然不是。

 

在网络空间里,以“受众有需求”为借口去纵容、迎合甚至鼓励恶俗趣味,其实是走进了某种认知误区。举个极端的例子,很多人都有可能受到毒品的诱惑,但你能鼓励制毒、贩毒和吸毒行为吗?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这都是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和道德谴责的。

 

一样道理,任何一个市场体系都具有内在的伦理道德要求和外在的法律规范制约。任何一个社会,也都拥有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公序良俗所构成的行为规范体系。一方面,要通过法律法规和各种制度机制来堵住“恶之门”。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伦理教化来抑恶扬善,从而使人性中向往真善美的一面得到高扬,追逐假恶丑的低级趣味受到贬抑。

 

再者,断言那些低俗、恶搞、泛娱乐化的内容,就是“老百姓的需求”,也实在太过武断和荒谬。

 

客观地说,对于网络空间里的信息内容,既不必讳言通过娱乐甚至审丑来追求快感的本能,也不能忽视人们审美求善的需求。人的需求本身就是复杂多元的,而在面对具体内容时候就如水置瓶,瓶子的形状往往决定着水的形状——正面、健康、积极的内容,可以激发人们审美求善的需求,相反,庸俗、低俗、恶俗的信息内容,则会纵容人们的低级趣味。

 

对于内容生产者、传播者和网络平台来说,这绝不是不可控的。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受众需求”,实际上是回避了他们正面引领和引导受众需求的社会责任。

 

去年6月份,有人曾经语惊四座:当前国内市场垃圾电影多,原因是垃圾观众太多。此言一出,随即引发了巨大争议。把电影不好的责任推到观众身上,这种归因显然是因果倒置。事实上,恰恰是因为很多从业者放弃了对于电影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追求,使粗制滥造的低劣之作充斥院线,观众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只能退而求其次。

 

到了今年,这种让观众背锅的奇谈怪论,更是在现实面前不值一驳。在今年暑期档,随着《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动物世界》等一批优秀国产影片上映,国产影片收获了多年不见的好票房和好口碑。在众多优秀影片可供观众选择的情况下,一批“烂片”应声而倒,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滑铁卢。

 

可见,“受众”并不是没有判断力,更不要想当然认为“老百姓”就会为“三俗”买单。电影市场上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规律,也适用于网络空间——好东西不去占领,坏东西就会大行其道;好内容占领了网络空间,低俗恶俗、泛娱乐化就会受到挤压。人们明明对好东西有需求、有向往,我们的内容生产者、传播者和平台,还能无动于衷吗?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