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上海一周 > 文章详情
【李强一周】台风来了,阿里来了,腾讯来了
分享至:
 (11)
 (1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18-08-22 14:59
摘要:马云和阿里“登陆”上海十几小时后,台风也登陆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放在一起,倒也有些有趣的关联。

 

小米雷军来了一周后,上海又迎来了阿里巴巴马云。

 

台风“摩羯”擦肩而过后一周,上海又迎来了直接登陆的台风“温比亚”。

 

台风“温比亚”同上海签下的又一单“战略合作协议”之间,当然是风马牛不相及。仅有的巧合大概也就是时间——8月16日晚,李强前脚刚同马云会过面,后脚便赶赴上海市防汛指挥部检查防汛防台工作。马云和阿里“登陆”上海十几小时后,台风也登陆了。

 

不过,对上海来说,两件事放在一起看,还是能看出点有趣的关联。

 

在刚到上海工作后不久的一个周末,李强前往地铁站调研城市安全工作时曾说过一句话:“安全是‘1’,其他工作是‘0’,没有安全,后面的‘0’再多也无用。”

 

这句话后来被反复引用,意思很明确:一个超大城市,需要同时兼顾两件最重要的事——持续发展、有序运行。前者是“0”,后者是“1”。没有“0”,城市看不到未来;而没有“1”,连今天都无从谈起。

 

8月16日,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会见了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一行。陈正宝 摄

 

吸引阿里在上海布局,无疑是在放眼未来。

 

8月16日下午,李强会见了马云。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会谈里,马云表示将把更多新业务、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放在上海,包括阿里擅长的新零售,以及正在探索的区块链技术等。李强则谈到,阿里的不少业务与上海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我们将全力支持阿里巴巴集团在沪优化产业布局,创新应用场景”。

 

几天后,在几乎相同的场合——兴国宾馆的会见厅都是同一个,马化腾带着腾讯一众高层也见到了李强。上海和腾讯同样签了一份合作框架协议,打算共同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腾讯新成立的华东总部,则落户上海徐汇滨江。

 

从小米到阿里到腾讯,互联网巨头密集来到上海,已经让很多人浮想联翩,甚至猜测“谁是下一个”。

 

李强早就告诉沪上官员和有关方面,不要再去纠结曾经“有没有BAT”的问题——上海要考虑的,是能不能发现“新的BAT”,为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全球合作竞争,找到自己的战略优势。

 

互联网巨头的新兴业务,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新的BAT”。在与他们会面时,李强都表示,希望对方把增量业务放在上海。这些增量业务——比如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物联网、新零售等等——都代表互联网产业在科技向度上的最新趋势,而在李强看来,它们无不“与上海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这可以被视作上海在互联网经济进入“下半场”时的某种“招商策略”——瞄准前沿方向的企业,抓住其中的前沿领域、高端环节。要做到这些,既需要传统意义上招商时的进取心,更考验对于产业趋势、市场趋势的敏锐度和判断力,以及某种清醒的定力。

 

同时,上海更需要拿出适宜的市场土壤和优质的营商环境,来打动更多优质企业。几次会面中,李强都曾提到“应用场景”一词。对前端科技和新兴模式而言,能否同传统产业以及更广泛的城市管理、运行、服务功能嫁接,是考量其前景的重要因素。

 

更重要的一个筹码——营商环境,也得到了李强的系统阐释。“我们要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李强在马云面前再次作了归纳阐述:“定位是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平台是大力推进‘一网通办’,政企关系是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为各类优秀企业来沪发展提供更好服务。”

 

对一座经济中心城市来说,这些显然都是日常之功。只有在日积月累间不断打磨企业服务、政务服务质量,并摆正面对市场主体的态度,上海才能招徕更多国内外“巨头”,同时吸引更多优质的“潜力股”。

 

而一座超大城市的运行管理,道理是一样的。

 

马云来的第二天凌晨,台风“温比亚”登陆浦东,上海安然度过。当天下午,李强在市委常委会上感谢了上海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尤其是众多一线工作者的恪尽职守,同时表示,要对历次台风的应对工作“认真总结、举一反三、积累经验”

 

“在极端天气面前,全市上下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李强说。前一天晚上,他在防汛指挥部就曾叮嘱全市上下“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并提出多个“必须”:“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值守人员必须到岗到位,薄弱环节必须抓紧排查,抢险救灾队伍和物资必须有备无患”。

 

8月2日,李强在市防汛指挥部检查全市防御台风“云雀”各项工作落实情况。陈正宝 摄

 

这是李强半个月内第二次夜访防汛指挥部。8月初台风“云雀”登陆前,李强曾坐镇指挥中心,再三要求相关方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漏过任何一个隐患,将险情消除在萌芽状态”。而7月下旬“安比”来临前,尚在拉美访问的李强也曾多次往上海打电话,了解台风动向,叮嘱防汛防台的细节安排。

 

作为对于极端天气的特殊应对,各种紧急动员、特事特办,都属于题中应有之义。也正是因为上上下下严阵以待,几次直面台风袭击,上海均得以经受住了考验。

 

但如果只有“临阵磨枪”,并不足以确保每一次都能安然过关。上海遭遇台风、暴雨等各种极端天气考验,并不是小概率事件,而应急管理背后折射的,更是日常的管理水平。对一座强调精细化管理的城市来说,“日常之功”往往更起决定性作用。

 

这也是李强特别要求“认真总结、举一反三”的深意。他强调说,许多应对台风时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如对户外广告牌、店招店牌、空调外机等进行检查加固,防止高空坠物,“并不是只有台风来了才需要关注”,而恰恰需要在平时的基础管理上花更多功夫——只有平日里用常态化、规范化、智能化的手段堵上一切应该堵上的漏洞,紧急状态下才不至于应接不暇,甚至触发风险、留下教训。

 

就跟一夜之间突然生成的“温比亚”一样,极端天气之类的考验,往往出其不意。对此,上海无疑需要更加精益求精的应对态度和方法,来捍卫那个“0前面的1”。而“0”和“1”之间或许还有一层促进关系——在谈及台风带来的城市风险管理时,李强多次提到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的迫切性。恰在此时与互联网巨头们密集牵手,显然又提供了一层新的想象空间。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