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是医者,也是师者:仁济临床医学院首次拜师仪式开启“临床第一课”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杨子 2018-08-13 18:50
摘要:成为医匠,或许十年即可;成为医师,或许需要一辈子的时间。

 

在首个“中国医师节”到来前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仁济临床医学院今天为31名临床八年制的六年级学生隆重举行拜师仪式,开启了他们医学职业生涯“第一课”。据悉,这也是本市医学生首次参加拜师活动,即将迈上医路新征程的医学生们在23名临床医生导师的带领下,对“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师职责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今天出席拜师仪式的不乏“大咖”,如上海健康医学院院长、核医学科学科带头人黄钢,心内科科主任卜军,肾脏科科主任倪兆慧,麻醉科科主任俞卫锋,重症医学科科主任皋源等。

“以往,选择导师是一支笔、一张表格的事,学生对导师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其在专业领域的造诣,甚至连面都没见过。然而对于医学生而言,导师对他们未来3年甚至一生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无论是临床风格、学术方向还是医德与人文情怀,他们都会有导师的深刻烙印。”仁济医院党委副书记牟姗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我国传统中医文化素有师带徒模式,虽然医学院的学子大多以西医为主,但我们也希望,是否能提供一次具有神圣感、仪式感的活动,让师生双方能理解传承的意义?”

 

学生献花、导师赠书……每位临床工作都非常繁忙的“大咖”无一迟到缺席,用最诚挚的一颗心迎接自己的新“徒弟”。心内科主任卜军很激动,“跟着大家一起重温医学生誓言,我感觉自己又重活了一次。”学生小董问道,应该如何平衡好临床和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卜军也带来了自己的心得,“时光易逝,一定要把握青春。医学知识犹如浩瀚大海,永远学不完,因此要从临床实践中发现科研问题,这样才能做出有价值的成果。”

 

正如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所说,成为医匠,或许十年即可;成为医师,或许需要一辈子的时间。“有灵魂的医师一定要有人性的关怀,我们希望能尽自己所能,为学生们引领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生活方式,也是内心成长的方式。”学生小夏说,选择重症医学科,是向往这份作为“生命守门人”的被需要感,“我会好好了解皋老师所说的爱心和兴趣这两大最重要品质,成为不让他失望的好医生。”

 

长期被称为“边缘学科”的麻醉科,这一次也迎来了两名优秀的新生。麻醉科主任俞卫锋在活动中与大家分享了当年与导师吴孟超的有趣故事,“从最初一门心思做外科医生却‘误入’麻醉科,到31岁直接担起麻醉科主任的重担,再到2014年决定离开共事了25年之久的导师来到仁济,导师始终指引着我成长,如今我到了更大的舞台,还是会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牢记导师的话。”他也为学生们送上了殷殷嘱托,“第一,选择专业和导师不能是一时冲动,而是要能为此奋斗终生;第二,要更努力地探索学科中的未知领域,比如麻醉的作用机制究竟是什么?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第三,各领域的医生们都应该做到敬业、奉献、钻研和爱心,这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备素质。”

 俞卫锋向大家讲述自己与导师吴孟超的故事。

“要做一名好医生,就不要把自己变成只会操纵机器和器械的匠人和纯科学家,而更应该让自己回归医学的本源,通过医学来体现人类的真、善、美。”牟姗说,也希望导师们做有仁爱之心的仁师,为学生作出良好表率,“这是一次双方的互相承诺,学生们应该不忘初心,踏实前行;老师们应该努力培养有理想、有能力、有温度的优秀医学人才。”

在消化科主任房静远的带领下,学生们重温医学生誓言。

栏目主编:孙刚 文字编辑:孙刚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叶佳祺 摄
题图为医学生代表朗诵《医路同行 感恩有您》。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