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思想者|胡键:现代化进程中人与水如何相处?中国选择不走西方路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胡键 2018-08-11 06:41
摘要:中国既是淡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是现今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包括像上海这样的城市都是缺水城市。

【编者按】在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基础上,十九届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再推湖长制,严格湖泊水域空间管控,加强湖泊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自古以来,人与水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治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上海社科院胡键研究员日前在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就此作了演讲


关于水的问题,我不是专家,中国科学院有专门的学者对此进行专业性的研究。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不是哲学家,只是一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但我今天想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来解释水对人的重要性,以及人对水的文化意义,希望能对解决当今世界人与水的关系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人类起源的传说都与水有关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指出,有些东西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比如空气、阳光、水这些自然物。水是作为一种自然物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地球表面70%左右被水覆盖着,只有约30%是陆地。人类需要一定的陆地表面作为栖息之地,但人是因水而生的,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据科学推测,地球是太阳系几大行星之中唯一被液态水所覆盖的星球,因此,也是太阳系中唯一有人类的行星。由此可见,人类一刻也离不开水。

 

这可以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得到证明。各种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都与水有关。中国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就有大量的与水有关的情形。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这可能是关于人类与水关系的最早描述。到了帝尧时期,“汤汤洪水滔天”,所以尧征召治水的人,先是鲧,但“九岁,功用不成”。到舜举鲧的儿子禹使子承父业,继续治水。于是,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最终使“九州攸同,四奥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至于洪水与华夏民族关系的传说,中国民间就更多了。正如黄仁宇先生所说,后来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体制的建立也与水治理(抗洪防洪)有关。

 

西方同样也有关于人类与水的关系的传说。《圣经·创世记》中就有描述:“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有了这些之后,上帝才创造了人。但是,后来“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极大,于是宣布将使用洪水,毁灭天下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于是就有了“诺亚方舟”的故事。这就是《圣经·创世记》中所说的,“诺亚方舟”开启了人类的“流着奶和蜜”的“迦南地”,正是从这里开启了“人类的旅程”。

 

不管这些传说是真是假,但至少可以表明,人类从一开始就不得不结缘于水。四大文明古国都是沿水而兴。古代中国的核心区域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两个地区实际上是紧密相邻的,共同繁衍着古老的华夏民族。古代印度则主要活跃在恒河—印度河一带,印度更是把恒河作为其圣河,自古以来恒河边上的祭奠仪式,几乎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从印度各地汇聚于此,印度人天然地就对恒河充满了敬畏感和神圣感。古代巴比伦则兴起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被称为“两河文明”。古代埃及则处于尼罗河沿岸,是阿拉伯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不仅文明的起源与水有深厚的渊源,而且文明的发展推进到城市的阶段,也同样离不开水。“城”在古代是指城邑四周的墙垣。墙垣都是由土筑成,按照阴阳五行说,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城市的选址最好的是有山有水之处,山上有水,山下有好土,聚其二者则为城市的最优之地。但如果不能二者兼得,则必然把水作为优先选择,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水能够为一个城市增添灵气。因此,古今中外的城市发展基本上是山水结合之处,或者是二水相交之处。

 

正是因为水对人类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为水而战、因水而战的情形时有发生,也因此产生了不少经典案例。比如在中国,公元前455年,智伯仗权势向韩氏、魏氏索地。韩康子、魏桓子惧其以武力相加,被迫各送一万户之邑。智伯又向赵氏索取皋狼及蔺。赵襄子因过去曾受智伯侮辱而予以拒绝。智伯联合韩、魏两军,组成三族联军攻赵。联军始终未能攻克。智伯见强攻无效,便改用围困及水攻的战术,切断所有出入通道;决开汾水灌淹晋阳城。大水淹没城内六尺,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城内生活非常困难,粮食即将断绝。在危机之际,赵国张孟谈采用分化之计,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魏、韩与赵联合,共同对付智伯,结果智伯溃败于反灌之水,身首两处,从此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

 

在当代世界,为水而战的案例也比比皆是,最典型的是巴以之战。众所周知,水资源是中东地区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和国家资源,也是中东地区国家间矛盾的症结之一。阿以之间爆发的五次战争几乎都与水资源密切相关。以色列水资源十分匮乏,政府历来把“水安全”置于与国防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色列全国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仅为23亿立方米,人均年占有量不到400立方米。20世纪50年代初,以色列提出了约旦河改道计划,其目的是占领约旦河的大部分水资源,因而引起了约旦河流域其他国家的反对。阿拉伯国家也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约旦河改道计划,以此来抵消以色列的改道计划造成的损失。以色列当然不甘心束手就缚,曾在1965年派人破坏阿拉伯国家的河水改道工程,成为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前奏。迄今为止,巴以之间的矛盾依然还是主要围绕水资源而展开。水资源本来是一种自然资源,但国际关系中把水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来争夺,无非就是因为水资源关系到国计民生。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赋予了水以文化

 

水作为一种自然物,本身是没有任何文化含义的。只有当有人类活动的时候,人类才会赋予自然物以文化的内涵。正如茶,“茶”字从构字法上看,人在草木间。如果只有草和木,是没有文化的,没有人的活动就只是自然之草木,而人活跃于草木之间,才赋予了草木以文化。这种文化就是茶文化。水也是一样,昼夜不停地奔向大海的水,不过是一种自然的普遍存在,只有当有人的活动(包括客观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的时候,自然的水才变成了人文的水。于是,人类文化之中便产生了水的文化。那么,被人类赋予的水的文化包含了什么样的内容呢?

 

第一,水的美德。《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就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据说,这句话最初源自于孔子向老子问道时二人的对话。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子问:“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孔子于是恍然大悟。不过,无论水有多好的道德,都是人类所赋予的。

 

第二,水的力量。水滴石穿,不是因为水多,而是滴水之力在历史岁月中自始至终的坚持。给你一桶水全部倒在石头上,也不会见石头有任何缺损。那是因为,那一桶水缺乏岁月的历练。水不在于多,而在于内在的力量。有了这种内在的力量才能够以柔克刚。因此,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水的力量在于其所蕴含的势。水的力量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将水的力量与人类进行对比的时候,水的力量便产生了一种与文化一样的内涵。

 

第三,水的智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荀子在《劝学》中就指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包容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特质,任何文化都是在相互对视中产生对话、交流,最后相互汲取对方的优点而产生新的文化。这种包容性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客观规律。人类在自身发展中虽然有冲突、对抗乃至战争,但这一切的结果都必然地走向融合。包容性既是人对百川归海的自然现象的参悟,也是人类所赋予水的一种智慧。

 

第四,水的功能。由于水有德而承载着大量的功能。《周易》:“厚德载物”。水就是因为德厚而能承载万物。中国古代先贤无论是做人还是治国都强调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用之不当必有弊害。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类如何才能使事物用之得当呢?唯一的方法就是强调制度、强调规则。虽然水自身没有规则,但在无形之中有形,无规则之中却有规则。水遇圆则圆,遇方则方。正因为如此,水的功能才具有无限性。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规则,水的功能很有可能被压缩到很小的范围,甚至导致产生负功能。

 

水资源保护是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正如我前面所讲的,人类一刻也离不开水,没有水的世界,就像一个人失去了血液,一定会死亡的。因此,为了使水发挥到最大的积极功效,让水服务人类社会,人类要有爱水、护水的观念。简言之,人文视角下的水需要人类社会的呵护。这是因为,尽管地球表面约70%被水所覆盖,但主要是海水,淡水仅占大约近3%。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水资源对于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来说,绝对是一种严重的稀缺资源。

 

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而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有20个。或许很多人都以为非洲撒哈拉沙漠国家才是最缺水的国家,但谁能想到,最缺水的国家是海上国家马耳他。马耳他年人均可用水量只有82立方米,其缺水程度位居缺水国家之首。以联合国的假设为基础的人口预测来看,到2050年,利比亚将位居缺水国家之首(它在1995年是第四大缺水国),年人均可用水量仅有31立方米。届时,人口增长速度不那么快的马耳他将变成第四大缺水国,全国人均可用水量将为68立方米。

 

中国既是淡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是现今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包括像上海这样的城市都是缺水城市。然而,中国一方面缺水严重,另一方面水污染情况也非常严重。有资料显示:中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系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从中国地表水资源的七大水系状况来看,Ⅰ~Ⅲ类水质占41.8%,Ⅳ~Ⅴ类水质占30.3%,劣Ⅴ类水质占27.9%。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水质最差。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数据是水污染大整治之后的统计,还不算太差,至少Ⅰ~Ⅲ类水质的占比还有近一半。若是在20世纪90年代,数据可能远比此严重。

 

水资源保护的问题不是哪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一个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正因为如此,联合国对水资源保护及世界可持续发展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

 

2000年9月,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确定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就倡议,到2015年全球实现91%的人口能够用上改善水;58%的人口能够用上饮用自来水。虽然这一目标目前已基本实现,但世界缺水和水污染的状况依然严重。2016年1月1日启动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规定,到2030年,要确保人人普遍和公平地获得安全和负担得起饮用水,所有行业大幅度提高用水效率。为此,《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也大力推行水监测,通过饮用水、卫生设备、水资源管理、水生态系统、水使用率、跨界合作六大指标进行监测。

 

在中国,由于迅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的需求量也成为另一个挑战。中国每年平均缺乏400亿吨的水。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60%,城市的需水量可能达到580亿吨。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监测是非常有意义且非常必要的。

 

中国为什么要坚持“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统一

 

当前对中国乃至世界水资源产生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等工业污染物。这类污染物大部分是人工合成的,主要来源于有机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农药化肥、杀虫剂及除草剂等工业过程。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而且还直接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水污染和其他工业污染实际上都是现代化的副产品。西方国家是先进现代化国家,但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之后,现代化给环境造成了无法承载的压力。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揭开西方现代化造成的恶果的盖子,从而引发了全世界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日本在战后同样也步了西方现代化的后尘,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日本爆发了严重的“水俣病事件”。1956年,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称为“自杀猫”。随后不久,此地也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症状如上。当时这种病由于病因不明而被叫做“怪病”。这就是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直到进入21世纪后,日本还没有彻底解决“水俣病”的后遗症。

 

既然有前车之鉴,那么中国现代化之路究竟该怎么走呢?中国也曾经走过弯路,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的工业化道路,基本上还是沿袭了西方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随着河道变黑变臭和严重的雾霾问题,中国调整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实际上在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路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告诉世界,中国尝试寻找全新的工业化路径。如何才能做到让生活更美好呢?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必须有清洁的水源,让城市居民能够喝上安全的饮用水,能够居住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中。从那时开始,中国尤其是上海一边对已经产生的污染进行大规模治理,一边进行科技创新寻找新型工业化的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浙江工作时就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充分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共享”、“开放”的中国,应该是一个“绿色”发展的中国。为了建设一个绿色发展的中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必须在技术上不断创新,而在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上尤其需要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保护水资源的技术水平,同时在绿色环保的理念下,最终让全体中国人民在“健康中国”中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应有的全新内涵。


【思想者小传】

胡键 上海社会科学院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兼任《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大国关系和中国发展战略研究。出版个人学术著作《资本的全球治理》《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软实力发展战略》《转型经济新论》等8部、合著10余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等10余项。(作者照片由王珍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