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观见】对付性骚扰,也许只有这个办法
分享至:
 (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同尘 2018-07-26 21:29
摘要:社会结构导致的权力不对等无处不在,性骚扰正是一种极端的表现方式。

越来越多的女性正站出来,揭露自己曾遭受的“性骚扰”、乃至“性侵”行为。有如多米诺骨牌,一个人的勇气,变成了许许多多人的勇气。

 

被指控的男性们,有的默不作声,有的却厚着脸皮用“荡妇羞辱”来回应,认为是遭到侵害的女性本身不检点,才导致事情发生。

 

且不论“不检点”是否为构陷,即使女性“不检点”,“骚扰”就有了合理性、就无可指摘吗?

 

显然不是。

 

在男女关系愈趋开放的今天,对于在自愿的前提下、与并非自己伴侣的对象发生亲密关系的行为,很少有人再用道德大棒去批判了。然而,这成了某些人为自己开罪的理由——“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这有什么?”“你不是有很多男朋友吗,多我一个不多。”

 

你情我愿的关系和“性骚扰”,区别在哪里?很简单,是否“情愿”。那么,判断对方是否情愿是件很难的事吗?

 

一般情况下,当然不难。但对有些人来说,或许很难呢。

 

难在哪里?自我感觉太好了。他可能是学富五车的教授,“亲密指导”一下女学生,学生怎会“不情愿”?他可能是功成名就的业内前辈,给后辈一个“进入圈子”的机会,后辈怎会“不情愿”?他还可能是受人尊重的知名人士,面对粉丝,那简直就是“施舍”了,怎会“不情愿”?

 

这些都指向同一个事实:“性骚扰”通常发生在权力不平等的两方,甚至有学者认为,性骚扰的定义就包含“上位者对下位者”。

 

在多篇网络控诉中都能发现,性骚扰甚至性侵的受害者,其反抗往往有心无力。侵犯者多半是师长或上级,又是男性,或者干脆受害者处于无能力的醉酒状态。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是一个小伙子被不相识的女性骚扰,会不会更有可能一拳打过去?现实中女性贸然骚扰陌生男性的案例不敢说没有,但相比男性骚扰女性,出现概率要小得多,恐怕多少受到了这层因素的影响。

 

很多受害者提到,侵犯者掌握了他们的前途,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权力不对等。“自我感觉良好”或许是种过于客气的说法,真实情况更有可能是,“无论你情不情愿,我都让你情愿”,除此别无选择。

 

社会结构导致的权力不对等无处不在,性骚扰正是一种极端的表现方式。

 

另一个角度,则针对侵犯者的性别。作为男性,会认为女性即便当时“不情愿”,但为了自己的名誉,也只好忍气吞声,甚至自我催眠说是“情愿”。

 

社会舆论仍普遍受到传统观点影响,认为招致“性骚扰”的女性,自身也有问题,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背后的性别偏见无需多说。更深一层,男女发生关系,普遍认为“吃亏”的是女性,“占便宜”的是男性,甚至有知名女演员在谈及导演丈夫的婚外感情时也这样说。女性遭遇骚扰,往往被认为是“丑事”,甚至是对不起丈夫和未来丈夫的事。

 

在这样一种强大的社会文化观念的支配下,遭遇侵犯的女性,不得不采取种种反常措施,比如放弃举报、忍气吞声,甚至说服自己是真心喜欢对方,通过合理化自己的遭遇来排解痛苦。然而,诸多案例表明,这样的尝试往往解决不了问题。

 

按理说,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性都不应是讳莫如深的禁忌,遭遇性骚扰甚至性侵害,也根本不应算作“污点”,更不应当由无辜的受害者来承担莫名的“道义责任”。但这种现代文明社会应有的常识性观念,至今仍未得到普遍接受,究其根源,还是根深蒂固的性别权力不平等。

 

一旦权力掺和进来,双方的意愿就成了难以判断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别说受害者可能有过多段情史这种“不检点”,就算受害者清纯如白莲花,也会轻易被侵犯者拿住弱点,让一场原本明确的性侵犯,变成说不清楚的“约会”和“恋爱”。

 

这类事件,在一些国家有严格的制度约束,有的甚至不近情理。比如美国的高校通常规定,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得恋爱,即便双方真心,教师也必须辞职。还有,教师如召见异性学生,必须打开办公室房门。

 

乍看起来,这些规矩甚至有些“矫枉过正”。但现实是,它们十分有效地遏制了校园性骚扰的现象,并且同时实现了对相对强势和相对弱势两方的保护。反例则是,在高校制度管不到的地方,“#MeToo”活动如火如荼。

 

有的意见认为,眼下国内掀起一阵类似“#MeToo”的风潮,有可能反过来对一些洁身自好的“上位者”造成伤害。似乎只要一份控诉信,就能让一个正经人身败名裂。不能否认这种可能。但在权力显著不对等,而法律和制度规范又付之阙如的情况下,下位者对上位者最有效的反击,一定是——也只能是舆论。

 

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不得不经历的一个过程。当然,过程终究是过程。对这种情况,也并非全无办法。

 

参照美国高校的做法,有了严格有效的制度,“性骚扰”和“仙人跳”都绝难出现。即便权力结构难以撼动(有些隐性权力关系,本身就是天然存在的),也可以实现对双方尽可能的保护——回过头来人们终究会发现,当人性不那么可靠的时候,制度完全可以提供一个避风港。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