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咬一口甜芦穄,是夏天的汁水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柴焘熊 2018-07-24 10:48
摘要:农田劳作休息时,褪几根芦穄去阴凉处坐下,舜皮后甜汁入口,清凉解渴。晚饭过后乘凉消暑,一家老少或左邻右舍围坐在场院里聊天,也会吃上几根芦穄,侃侃家事国事。

又到了盛夏时分,崇明岛上的芦穄开始成熟了。这个时候到崇明乡下起走一走的话,宅前宅后的田里,到处可见栽种着的密密的一大片。芦穄是崇明最有代表性的土特产之一。别的地方虽然也有芦穄(他们大多叫芦粟或甜高粱),但是,其味道和崇明芦穄大相径庭。崇明的芦穄甜美、鲜洁,吃在口内脆脆的,有很多的汁液,令人满口生津。一根吃下来,连打个嗝都是芦穄的香甜味。

 

崇明即将丰收的甜芦粟。

                         

芦穄在崇明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明正德年间纂修的《崇明县志》上已有记载,说明它在崇明起码已有近500年的栽培史。芦穄属高梁别种,崇明的芦穄茎青节长,汁多味甜,肉质松脆,食用方便。其品种有青壳、黄壳、黑穗、红穗和糖穄、高梁穄等近10种,其中还有一种“糖穄”,皮与肉质都呈麦牙糖色,饴糖味也胜过其他品种,孩子们最为喜欢,只是它因为不及别的品种粗壮,容易倒伏,所以种植数量不多。物以稀为贵,农民在培植过程中格外关注,成熟后留给家中的孩子吃,或是招待走亲戚的稀客。据有关科研部门测定,芦穄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铁、钙、磷等多种营养成份;又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早年有乡下的医生说,小孩在夏令时候能日食3支芦穄,夏秋酷热之际就能不生或少生“热疖”。

 

上世纪八十年代,崇明农民又培育成了一种名为“甘蔗芦穄”的新品种。它既有甘蔗主茎粗壮的长处,又有芦穄甘甜松脆的特点,吃着特别的过瘾,广受各式人等欢迎,所以种植者越来越多,近年已经占了大半壁江山,成为芦穄中的一绝。原江口镇(今属庙镇)的原“戚家村”芦穄生得特别长,到梢十二三节,松甜可口,闻名遐迩。

 

还记得先时放学回家,总要先到田里褪(崇明人把连根拔起芦穄叫褪芦穄)上一根芦穄,然后再边吃边去挑羊草。有时候嘴馋,感到吃的不过瘾,还会到就近别人家的田中褪上一根。因为是寻常之物,从来也不见有人责骂。即使被人看到,最多笑着说一声:“怎么?你家的自留地是背着走的?”

 

农家孩子不但喜欢吃芦穄,还会用它玩出花样经来。他们会将芦穄的皮连在芦穄的杆身上,做成灯笼提着比攀。他们也会用芦穄的皮编成笼子安放“纺织娘”、“叫哥哥”。黄昏时分,吃过晚饭,是吃芦穄最好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场院里,褪上一大捆芦穄,边聊天边吃,其乐融融,白天的劳累,心头的烦恼一扫而光。如有邻居走来串门聊天,主人也一定会递上一根芦穄:“别客气,吃,吃!”那时的农家,家家的场头边上都有一个大大的芦穄堆。说是芦穄堆,其实堆的不是芦穄,而是舜(把芦穄表面的皮用牙齿咬下来,崇明人叫舜)下来的芦穄皮。放在那里曝晒干了,好用来烧饭。

 

芦穄其实并非崇明独有,在上海郊区、江南苏北,及长江中部一些省份也有种植,但口味都以崇明芦穄为上品,《崇明县志》中有这样的赞语:“芦穄,杆有节如甘蔗,童稚喜食,谚云‘甘蔗老头甜,芦穄到梢甜’。”“芦穄,汁甘如蔗,邑产最美。” 农业部门的有关专家做过研究,原因主要是土壤的关系。崇明是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它由滚滚长江水夹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岛上的土质以夹沙为主,最适宜芦穄生长。

 

芦穄成熟期不长,移栽后约三个半月即可食用,头熟芦穄成熟时,正是盛夏三伏酷暑天。它的成熟正好给劳作的人们提供了绝佳的饮料。农田劳作休息时,褪几根芦穄去阴凉处坐下,舜皮后甜汁入口,清凉解渴。晚饭过后乘凉消暑,一家老少或左邻右舍围坐在场院里聊天,也会吃上几根芦穄,侃侃家事国事。

 

芦穄不但在夏秋时间可以吃到,即使在严寒的冬天,也可以品尝到它,这得归功于崇明人发明的“填芦穄”之术。每年晚季芦穄收获时节,农家会在宅前的田里挖一个潭,下面铺些稻草,再把斫倒的芦穄连根带叶连根填入坑内,最后盖上厚厚的泥土,把它密封起来。严冬季节,家里有稀客到来,就会把填埋的芦穄“开潭”,招待客人。有时候,家中的孩子犯个头痛脑热身子发烧,大人们也会“开潭”拔出一二根芦穄来,让孩子吃了好退烧。春节到来之际,这在地里填埋了一个秋冬的芦穄就得全部“开潭”,如果再“填”下去的话,会发“醉”,不能再吃。出土的芦穄切成一段段拿到镇上去卖的话,甘甜一如秋天新鲜时,很抢手,其口感远比现在的年轻人大冷天吃冷饮来得有刺激。崇明农家的人真是太聪明了,这“填芦穄”把芦穄的那种甜蜜和滋润从旧年保存到了新岁。

 

旧时崇明,芦穄一向以分散种植为主,大多数自给自足,也有少数卖了换钞票的。民国年间发行的《图画日报》上,就载有崇明人乘船过江,在上海马路上叫卖芦穄的诗配画:“崇明芦穄着根甜,口中叫卖肩上掮……”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崇明芦穄的名声在沪上更是大增。当年洗后有20多万上海知青在崇明农场战天地。他们回市区休假探亲是往往要带上芦穄回家。于是会做生意的崇明人就把芦穄斩根、去梢、剥壳,切成一段段,捆扎得整整齐齐。这样,芦穄既便于携带,又碧青喜人。知青们手拎肩扛带往市区,或孝敬父母,或与兄弟姐妹共享,也有用来馈送亲友。

 

进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年代后,随着来崇明观光旅游者的日渐增多,相当多的农户将芦穄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来源,还出现了一批靠着芦穄致富的专业户。城桥镇的聚星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芦穄,成了有名的芦穄之乡。近年来,原生态真空保鲜装的芦穄,也开始在沪上的多家大卖场上架,据悉每天销售量均在1000千克以上。

 

现在,在崇明城桥镇西门路的超市附近,几乎天天都有芦穄在卖。

 

从夏卖到秋,从秋卖到冬,直到春节新年。四、五十个摊位前顾客络绎不绝,绝大部分是外地游人。他们先尝后买,据称日销达万根以上。

 

笔者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没有尝过崇明芦穄的人,不能算真正到崇明来过。外来的朋友们,你是否来过崇明?来的话,一定要记得,千万别忘了吃一根崇明芦穄啊!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东方IC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