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从“原料输出型”到“深加工型”,汪品先称我国地球科学研究面临转型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德倩 2018-07-10 20:51
摘要:转型的结果将决定今后至少数十年内我国地球科学的命运。

“环顾世界,地球科学正在整体进入转型期,从学科越分越细的现象描述,提升到集成整合、探索机理的系统科学新高度。其中,海洋科学的立足点正在从海岸、海面转入大洋深处,从海洋内部研究海洋。”近日举行的第五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上,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院士提及转型时直言,“当前,我国的地球科学也面临着转型——从‘原料输出型’向‘深加工型’转变,转型的结果将决定今后至少数十年内我国地球科学的命运。”

 

“地球系统科学作为学术上的新方向,已经从二十年前的星星火苗燃成燎原之势,”汪品先说。全球变化提出了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而问题的解答却要求超越人类本身的时空尺度。 拿碳来说,人类排放的碳被大气、海洋和土壤植被三者分担,但是进入土壤的碳可以待上百年, 进入海洋的可以超过十万年,都比大气里长得多。于是需要跨越地球圈层、横穿时空尺度,这就是“地球系统科学”。与此同时,全球变化所研究的碳循环和水循环,都不限于地球表层,地幔里大量的水和碳都在和地球表层发生相互作用,只是时间太长、埋藏太深,不易被人类发现。于是又提出了地球内部和表层过程相结合的研究。

 

随着经济、技术发展,科学技术交流与传播的范围、速度、规模都达到空前水平,越来越多资源开始跨国配置,越来越多研究跨国组队……以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大洋钻探为例,目前已发展为几十个国家参加、年预算数亿美元的超大型国际合作。

 

1999年,在中国科学家提议、设计和主持下,实现了中国海域的首次全球合作的深海科学钻探,使我国一举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的前沿。此前,学界也有争议。有学者甚至担忧,多国合作的大规模科学考察是否可能进一步拉大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举例来说,在合作中,一部分国家输出的可能是丰富的生物物种、基因、化石、历史文献等独有珍贵资料。

 

对此,有专家认为,在自我保护的同时,更应有发展意识,有信心在合作中学习、成长,进而逐步完善对学科的深度研究力量。2014年第二次南海大洋钻探前,参与竞争的研究建议书共有120多份,有的已经 “等待”了五六年,其中有意探索南海的也有两份。最终,我国科学家的建议书中选,得以成行。由于以“我”为主,我国上船科学家几乎占总数的一半,覆盖古海洋、古生物、地磁等多个领域。

 

一个月前,刚从“南海深部计划”西沙深潜航次归来的汪品先,乘坐的是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20多年来,这是我第4次南海科考航次,都是进行国际前沿研究。但前3次都乘坐外国的船,这次乘坐我国自己的船、自主研制的载人深潜器,亲眼观察到南海的海底,”汪品先认为,此次意外发现的海底深水珊瑚林,在对南海的地球科学研究中极具价值。

 

据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南海深部过程演变”研究计划(简称“南海深部计划”)至今,以“构建边缘海的生命史”为主题,以海底扩张到板块俯冲的构造演化为“骨”,以深海沉积过程和盆地充填为“肉”,以深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血”,在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层面,解读南海的“前世今生”。目前的实施进展,可望超额完成立项时所定的科学目标,使南海成为全球研究程度最好的边缘海,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南海的深度研究。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概念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