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被技术穿透、数据浸润,你我都是永不下线的“赛博人”,同时拥有两个身体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璐 2018-07-09 08:22
摘要:“作为现在社会的一个正常人,我们都已变成一种‘半机器人’,技术的、生物的、社会的逻辑在每个人身上交织。”

从小白鼠到“赛博人”

 

“有了电脑、智能手机,我们现在在座的所有人都是赛博人。”在首届全国高校网络与新媒体研究论坛上,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孙玮这样介绍“赛博人”的概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媒介融合”这个概念,早已突破了新闻传播行业的边界,不再仅限于一个传统的媒体用了什么H5、VR、微信、微博。在孙玮教授看来,这种融合的关键点在于人与技术的互嵌。简单地说,技术和人将史无前例地结合在一起。她把后人类时代出现的这些为技术所穿透、数据所浸润的身体,命名为“赛博人”。

 

“赛博人”从哪里起源而来?

 

据了解,它最初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太空飞行试验。当时,美国两位科学家在一只小白鼠身上安装了一种渗透泵,自动把化学物质注射进小白鼠,以控制它的生化反应。他们在发表的论文中,给这只小白鼠造了一个新词叫“赛博格”(cyborg),是由“控制论的”(cybernetic)与“有机生物体”(organism)两个词语拼贴而成,意思是“自动调整的人类机器系统”。1985年,哈拉维提出著名的赛博格宣言,她将赛博格定义为“无机物机器与生物体的结合体”。比如,装了假牙、假肢、心脏起搏器等的身体,都可以被当做“赛博格”。这些身体模糊了人类与动物、有机体与机器、物质与非物质的界限。

 

“上网”这个词已经失效了

 

赛博人就是孙玮从这些学者的讨论当中引出的一个想法,它是指一种智能的身体,一种新型的主体:“作为现在社会的一个正常人,我们都已变成一种‘半机器人’,技术的、生物的、社会的逻辑在每个人身上交织。”她介绍,有一位美国学者曾提出“上网”这个词应该取消了,因为如今的网络既是技术网络,也是社会网络,还是文化网络、心理网络,我们现在永远在网络当中,永无下网之日,所以“上网”这个词已经失效了。

 

过去谈媒介,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新闻传播业,然而现在,媒介的边界开始拓展,它正在向“人”渗透,正在高度地卷入人的日常生活。“我们生活几乎所有的事件都和传播媒介有关,传播不再只是记者进行的一个专业活动,它变成了我们每一个赛博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孙玮说。

 

人人都有“两个身体”

 

她援引海勒从图灵测试中提出的一个问题——计算机这种媒介产生之后,人类的身份究竟意味着什么?海勒认为,当今的主体有两个身体,一个是在电脑前面的、拿着手机的血肉之躯,这个是表现的身体;还有一个是在线的身体,就是进入到虚拟网络之中的、在发微信、在网上说话、在发你的照片的自己,是在虚拟空间当中的身体。长期以来,“血肉之躯”和“在线的身体”是可以区隔开来的。写了《交流的无奈》的彼得斯说,传播学长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我们的血肉之躯。但是在新媒体状况下,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这两个身体可以融合在一起了。

 

“当然你也可以随时拆分,只要想象我们使用微信的经验,你就能感觉到所谓表现的身体和在线的身体,两个身体是怎么融合在一起的。”孙玮指出。

 

移动电话刚刚出来的时候,英国有个学者指出,手机打电话经常问一句话,“你在哪里?”这是在问你的血肉之躯身体在哪里。而现在,像Facebook这样的新媒体,第一次把表现的身体和在线的身体融合在一起。大家现在很清楚,业界都努力要做到“场景化”,甚至有人说如果你设计了一个产品,却不把它场景化,那就是耍流氓。所谓场景化是什么?就是你要让在线的身体,去找那个血肉之躯在哪里,去找到那个活生生的身体。

 

 

微信不只是“社交媒体”

 

孙玮一直反对把微信说成是“社交媒体”,在她看来,微信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它是存在的方式,不仅仅是适用于社交的工具。首先,微信能做非常多的事情,政治、经济、文化各种活动,都可以靠Facebook、微信去展开,不仅仅是社交。其次很重要的一点,你已经对你的生存、对微信产生了一种依赖感。

 

她举了一个学生的例子。因为觉得微信带来很多麻烦,导致时间碎片化、没法好好看书了,还有一些人际关系的应酬烦得很,这个学生就卸掉了微信。可是后来怎么样呢?很快被迫装上。就这样卸微信、装微信,一共经过了7次反复,现在他说,已经被迫取消了不用微信的念头。所以,微信是一种存在的状态,你对它的依赖,不是卸掉了微信以后你还可以用其它社交方式的,它背后是你存在的一个基础的社会架构。

 

一种新型的界面

 

孙玮由此认为,赛博人成为一种新型的界面,这个界面绝不仅止于社交,而是你这个人和整个社会发生关系的一种经验,是一种社会系统的接口。赛博人构成了我们现在的网络社会的一个节点,成为社会行动的一个主体。所以我们现在传播的主体不是,主要的不是报纸广播电视这样传统的大众媒介的专业的机构,而是每一个智能身体。

 

因此,在城市媒体转型中,专业的机构应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尝试,就是拓展我们原来认为完全不是传播应该做的事情。它对接的是什么?就是赛博人的日常生活实践。我们要搭建这样的一个平台,通过电脑、手机,向所有的社会系统进行一种连接和开放。而孙玮团队经过长期的调研发现,已经有一些非专业机构,他们在做的新媒体传播实践,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专业机构所做的那些事情,或者也可以说,他们更好地充分对接了赛博人,也就是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传播需求。

 

技术发展到今天,传播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人和媒介已经不能分离,我们没有办法像原来那样把媒介的实践单独从社会结构和系统当中剥离出来。孙玮表示,现在有不少学者持这一观点。那么今天,究竟什么是传播?“就是以赛博人,以我们每一个半机器人为基点,展开的人和社会的各种连接。传播的网络已经成为以赛博人和赛博人的组合作为节点来展开,并且不停地编织网络的一个动态实践。”她解释。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