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又一个独角兽!共享单车out了,美国正流行的共享滑板车,会不会重蹈覆辙?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查睿 2018-06-25 08:05
摘要:有没有觉得这一幕幕似曾相识?

共享单车最近似乎比较萧条。摩拜被美团收入麾下,ofo还在资金链困局中挣扎……一年前声势浩大的“单车大战”,仿佛已经偃旗息鼓了。

 

然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另一种共享交通工具——共享滑板车,正在“复制”共享单车当年的局势。经历过资本的追捧、野蛮生长之后,美国各州也开始上马调控措施,有没有觉得这一幕幕似曾相识?

 

问题是,作为硅谷忠实的追随者之一,中国是否也将上演新一轮的“厮杀”?

 

 

哒哒哒,共享电动滑板车诞生了!

 

硅谷从来不缺独角兽,前一个是Uber,下一个大概就是Bird。

 

美国虽说是生活在车轮上的国家,但同样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骑单车,他们踩滑板车。在万物共享的趋势下,美国人终于把滑板车共享了出来,还给它加了一个蓄电池——哒哒哒,共享电动滑板车诞生了!

 

与共享单车的使用非常相似,共享滑板车也是需要通过App解锁,按照使用时间来收费,同样也是即用即停。以Bird为例,该服务起步价1美元,每分钟收取15美分。

 

 

不过,共享滑板车有了电机的加持,速度比骑单车更快,最高时速可达15英里(约24公里)。

 

如今在美国,做得最风生水起的当属Bird和LimeBike两家创业公司。值得玩味的是,这两家公司中,一家与Uber和Lyft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家还有中国投资人的身影。

 

据媒体报道,Bird的创始人Travis曾担任过Uber的副总裁和Lyft的COO,而LimeBike的创始人更是来自昆仲资本,其中董事长鲍周佳还担任过腾讯美国的总经理。

 

在创业者的眼中,这一产品无疑比共享单车更适合短途出行,一个靠自己踩,一个靠电动,省力是自然的了。LimeBike认为,滑板车可以适用穿商务装的用户,包括穿裙子的女士。而Bird还觉得滑板车比自行车更酷。

 

早有尝鲜者在美国试用

 

 

虽然Bird和LimeBike在中国尚未开展业务,但是早已有尝鲜者在美国试用了一把。他们的感受如何呢?

 

科技媒体@36氪 是这么说的:

 

从外形和体验来看,较为明显的是Bird比较轻巧,LimeBike体积要大且比Bird厚实。在打开两款App时,都会直接告知一些注意事项,比如:1、不可在公共场合乱停车;2、不能在人行道上骑行;3、满18周岁;4、骑行时必须戴头盔等等。

 

通过试骑两家的产品,作为第一次体验电动滑板车的试用者来说,虽然本身体积都不算十分庞大,且时速也不是很快,但还是会发现缺乏安全感,尤其遇到路面不平的时候,颠簸严重,同时美国很多街道没有自行车专用车道,且单行线居多,加上美国人开车的速度,嗖一下擦身而过,气流都可以影响骑行的稳定性。

 

 

 

三个月就成明星“独角兽

 

别看共享滑板车用起来不稳,但是吸金起来却是“稳稳的”。

 

新浪财经一则报道称,Bird正计划在新一轮融资回合中筹集约2亿美元资金,并寻求获得20亿美元的估值。

 

而就在几个星期之前,Bird刚刚筹集到1.5亿美元的融资,估值突破10亿元,将时间线再往前推3个月,当时Bird估值仅3亿美元。把Bird称为当下最闪耀的独角兽之一,丝毫不为过。

 

LimeBike也不输Bird,几天前刚完成了一轮2.5亿美元的融资,由谷歌领投,雅虎的杨致远等知名投资人跟投。公司成立不过一年半,已获4轮融资,估值也超过10亿美元。

 

深受资本追捧的可不止这两家,共享交通的巨头们也想来插一脚。Uber以1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Jump Bikes,据传闻Lyft也将在旧金山推出共享滑板车业务。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共享单车ofo也有意加入这场混战

 

ofo向@寻找中国创客 证实:“2018年夏天,ofo计划在美国推出电动滑板车和电单车。”

 

吸金速度如此之快,明星投资机构如此之多,竞争如此激烈……在它们的身上,我们似乎重温了2017年共享单车的辉煌。

 

可是,共享单车如今尚且“卖身苟活”,共享滑板车又何以能安身立命?

 

@好奇心日报 一篇文章援引了彭博社科技记者 Brad Stone 的观点,他认为,滑板车起步价 1 美元,按每分钟 15 美分收费。“假设用户平均骑行时间是一英里,而滑板车以每小时 10 英里的速度行驶。那么平均一次骑行耗时六分钟,结束时,用户需支付 2 美元。假设每辆车每天被利用 5 次,那么它每天会为公司创收 10 美元。除去每天充电要花掉的 5 美元成本,每辆车净赚 5 美元。假设每辆滑板车成本价 300 美元,另外再花 50 美元加购全球定位系统和安全功能,350 美元的成本基本两个多月就可以收回。”

 

两个月就能收回成本,接下来赚的几乎是纯利润,看着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实际账本如何,没有Bird或LimeBike的数据,我们难以妄加揣测,但参考当年共享单车画的“大饼”,几乎能断定,共享滑板车的钱并不好赚。

 

 

 

如何将“独角兽”管起来

 

除了盈利之外,共享滑板车遭遇到最大的瓶颈,恐怕仍是市政管理的问题。

 

即用即停是共享滑板车最大的优势,同时也是“阿克琉斯之踵”,与共享单车一样,随意停放引发了大量的不安全因素。

 

@界面新闻 曾披露了一组数据,Bird曾在圣莫尼卡投放过共享滑板车,然而据当地警察局统计,在1月1日至2月5日期间共发生281次交通阻塞,其中涉及Bird共享滑板车的有97起。共享滑板车造成的麻烦可见一斑。

 

为了不重蹈共享单车的覆辙,旧金山交通局决定把共享滑板车“管起来”——决定今年下半年会把投放数量控制在 1250 辆以内,如果效果达到预期,则将扩大投放至 2500 辆。

 

但是,申请的公司却多达12家,包括Bird、LimeBike、Uber、Lyft和ofo。真是典型的“僧多粥少”。

 

 

更糟糕的是,美国很多城市根本拒绝共享滑板车的进入。

 

以华盛顿为例,华盛顿特区政府规定,每家公司最多只能在市场上投放 400 辆单车。Spin, LimeBike 和 Jump 都已进入了华盛顿市场, 其中 Spin 和 LimeBike 的市场投放量均达到了政府规定的上限。

 

目前,LimeBike 已经进入了北美 59 个城市,对于他们来说,每进入一座城市都十分困难。

 

LimeBike 创始人接受@好奇心日报 采访时说, “在美国,很多社区居民都手握公共事务投票权,他们担心单车的投放会造成交通管制的不便、会加重贫富差距引起的不公、甚至会否引起破坏公物等行为的增加等等。社区居民会投票决定是否允许某一家共享单车进入。”

 

哪怕在批准进入的城市,共享滑板车也被套上了“紧箍咒”,比如加州就规定,用户需满18周岁,并持有有效相关驾驶证件和佩戴头盔。

 

“道阻且长”,形容共享滑板车的发展,堪称恰切。

 

 

 

中国会copy过来吗?

 

有好事者反讽道,作为C2C(copy to China)的优秀实践者,国内的创业者们是否也会加入共享滑板车的队伍中呢?

 

没错,中国的确有共享滑板车。据媒体报道,杭州一家软件园内试运营了十几辆,但局限在学校、工业园区等半封闭式区域内。

 

@36氪 也从一家电动滑板车的供应商处了解,已有相关公司进行了采购。

 

莫非中国的共享滑板车也将是下一个“风口”?

 

等等……先不要做美梦,事实上,在当下的行政法规的环境下,投放共享滑板车无疑是“饮鸩止渴”。

 

首先,滑板车在国内不具备路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实施条例》第七十四条规定:“行人不得有下列行为,如在道路上适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只要是公共道路,滑板车无法在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甚至是人行道上使用,否则将被处以警告或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上海和北京等城市早已细化并落实了这一法规。

 

另外,根据《上海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办法(草案)》:“已注册的互联网电动租赁自行车可以在本市外环以外继续经营至3年使用期满外,本市禁止新增利用电动自行车从事互联网租赁经营活动。”

 

也就是说,上海不再鼓励发展共享电单车,更不用提电驱动式的共享滑板车了。如果该草案一旦通过,这将给国内其它城市树立范例,恐怕共享滑板车市场堪忧。

 

更重要的是,国内与美国氛围不同,公众对滑板车的印象并不停留在“交通工具”上,往往认为是一种玩具,因此无法收取过高的费用。

 

但是,滑板车的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都比自行车高许多,任意一辆电动滑板车的售价均在1000元以上,再加上电瓶等运营费用,恐怕对创业公司来说,也是极大的压力。被寄予厚望的共享单车尚在泥淖中,共享滑板车……要不还是再等等吧。

栏目主编:刘璐 文字编辑:刘璐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