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端午竞渡,原是一场打捞生命之约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翁敏华 2018-06-18 07:01
摘要:​屈原自沉已经两千余年了,他的同胞、父老乡亲们对他的救助还在继续。

我们的日子像极了一根竹子——过了一段时间“平日”后,会触摸到一个竹节一样的日子:“节日”。在今年这根“竹竿”上,我们已经触摸过名为新年、清明两道“竹节”了,眼看第三道“竹节”又到跟前。这一节,名“端午节”。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为划龙船。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竞渡曲》云:“湘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也就是说,当“灵均(屈原字)”不再唱《离骚》的那一年,人们就歌着“哀谣”,“振”起船“楫”去救助他了。端午竞渡的传统,与屈原离开人世的历史一样长。端午又名“龙船节”“诗人节”,正与此俗相关。

 

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人们年复一年、代复一代这样做的动力何在?

 

追根溯源,我们看到,这原是一场打捞生命之举,是去赶一场生命之约。

 

“雷阗阗”“声轰然”,这么大的动静!因为救助生命需要抢时间,人们着急,众声喧哗。

 

南朝·梁《荆楚岁时记》载:“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说得再清楚不过: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就为去拯救屈原的生命。

 

民间认为,裹粽也因屈原而起。同时代的《续齐谐记》载:“屈原,楚人也,遭谗不见用,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这就成了粽子的来历。

 

拯救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命之举,两千余年了,还在继续!人们当然知道屈原早已经不在了,作为具有丰富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的节日仪式,竞渡、裹粽活动却留存了下来,告诉后人:这里曾经这样地拯救过一个生命;生命救助是人世间的头等大事。由此,端午节成了一个关乎生命、崇拜生命的节日。

 

刘禹锡《竞渡曲》最后写道:“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古代人民甚至建“招屈亭”为屈原招魂,把对他生命回归的召唤凝铸在一件建筑物上。

 

苏州地区端午也竞渡,救助的是另一位死于非命的伟人——伍子胥。

 

端午节的屈原、伍子胥传说,特别是由此演化而来的投食竞渡,直是灾难来临时,生命救助的一种仪式化演习。这样争分夺秒的生命救助精神,这几年,我们在汶川、玉树、东日本大地震等震灾的救济中,又一次次看到它的闪闪发光。

 

屈原自沉已经两千余年了,他的同胞、父老乡亲们对他的救助还在继续。或许因为,人们能够从这一项古俗上,读出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特别是那些半懂事、不懂事的年轻生命,一不如意就想着“草菅己命”者,是不是能够从端午竞渡中,感知到生命的分量?

栏目主编:伍斌 文字编辑:伍斌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