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爱喝龙井吃鲥鱼和家乡米线,陈望道在国福路51号里的时光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8-05-22 16:00
摘要:位于政肃路口的复旦大学第九宿舍内,有一幢门牌号为国福路5l号的小楼,63年前,新中国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陈望道入住这里。对于参观者来说,这里是追溯信仰源头的学习教育基地,对陈振新来说,这里于他有更亲切的感情。

初夏的杨浦区国福路,绿荫下一片静谧。靠近政肃路口的国福路5l号,是复旦大学第九宿舍。63年前,新中国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陈望道入住这里。日前,这幢三层楼故居经过修缮,成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陈列馆。

望老与书

发表《共产党宣言》时刚满30岁的马克思,翻译《共产党宣言》时不满30岁的陈望道,和前来照顾陈望道的母亲形象,在同一张巨幅油画上呈现。对于参观者来说,这里是追溯信仰源头的学习教育基地,对陈振新来说,画上的这对中国母子,于他有更亲切的感情——他们是他的祖母和父亲。

 



位于第九宿舍里的陈望道故居,总面积300多平方米。为了方便当时身兼多个要职的陈望道接待外宾,学校将这幢小楼装修后给他居住。

寓所内景

在陈振新的印象里,上世纪50年代这里还只是孤单的一幢房子,周围一圈筑有围墙,围墙外是连片的农田。大门朝国福路,门牌号为51号。除了大门,靠国顺路方向还有一扇边门与农田相通。但当时只有三口之家的陈望道,觉得房屋过于宽敞,多次谢绝。后来经与学校协调,小楼底部作为语法、逻辑、修辞研究室。

 

大约在1955年,陈望道迁入后不久,底层即为语法、逻辑、修辞研究室所用,大客厅作为会客和研究室开会用,大客厅隔壁二间作为研究室的办公室用,配电间和衣帽间则为研究室的资料、书报存放室。这是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语言研究中心,由陈望道亲自主持。著名教授郭绍虞、吴文祺、周有光、倪海曙、濮之珍、李振麟、胡裕树、蔡葵等都曾受聘于研究室,邓明以、程美英、杜高印、范晓、宗廷虎、李金苓、陈光磊、李熙宗等教授也都先后成为研究室的成员。这个研究室就是后来复旦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的前身。

 

除了忙于校务工作,陈望道当时还担任华东行政委员会高等教育局局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语文学会会长、《辞海》总主编等职务。在这幢小楼里,陈望道先后接待了前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印度副总统拉达克里希南等,以及来自日本和美国的文化教育界外宾。
 



在小楼里,陈望道夫妇住在二楼,陈振新住在三楼。由于身兼数职,陈望道的工作非常繁忙。有时为了等陈望道用晚餐,陈振新肚子饿得咕咕叫。小时候,陈振新很难理解陈望道的忙碌,还常常抱怨:“为什么餐桌上总是见不到父亲的身影?”

望老夫妇

陈振新是1949年7月才从义乌来到陈望道身边,就读于国权路上的市立腾飞小学。原本,他在浙江义乌乡间的小学读书,上学要翻一座山,学生要自己带一周量的霉干菜做佐菜。一下子来到上海,差异很大,加上浙江义乌的方言与上海话相差很大,陈振新听不懂老师上课说的话,也听不懂同学的话,如果提问,也没有人理解他的方言。因此最初,陈振新学习压力很大,加上男孩子本来就顽皮,因此成绩并不好。

 

陈望道接到腾飞小学送来的成绩报告单后,认真地在家长意见栏内写道:“新从乡间来沪,语言尚且生疏,稍久当有进步。”他叫振新带给老师,其他什么话也没说。后来的事实证明,陈望道的这句话给了陈振新鼓励和鞭策。

 

小学毕业后,陈振新考入了上海新沪中学的初中部,后又直升新沪中学高中部。此时他已是一名共青团员了,担任班干部,学习成绩也有进步。1954学年,在成绩报告单中班主任老师给陈振新的评语:“态度诚恳,学习认真、踏实,能自觉地遵守学生守则,做到干部同学应有的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担任班主席的工作,能做到关心集体、爱护集体,而且能积极地去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只是有时显得过分沉默,缺少青少年应有的活泼与热情。其次在遵守作息时间上也做得较差。”针对班主任老师的这一段评语,父亲在“家长意见”栏内写上了“希望注意体育,看书不要不注意身体健康”,并签名盖章。

 

因为陈望道的这一段话,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酷热的夏日,陈振新每天一早都会骑着自行车赶到新沪中学旁边的操场去锻炼身体。至今他还保留着每天早锻炼的习惯。
 




在国福路51号的日子里,繁忙工作之余,陈望道的爱好是买书。他一生中的大部分积蓄几乎都花在买书上了。由于陈振新学的是工科自动化专业,对文科兴趣不大,陈望道的藏书他没怎么看。但“文革”后,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重新出版时,他送了一本给陈振新。

望老藏书

陈望道另外一个爱好是喝茶。原本,陈望道抽烟厉害,后来听从医生的劝告,养成了喝茶的习惯。那时陈振新已经工作,每到周末,陈望道都会要求陈振新到南京路一家茶叶店去买茶叶,买一两西湖龙井,然后让陈振新每天清晨给他泡一杯清茶。在饮食方面,陈望道喜欢吃鲥鱼和小馄饨。每年过年,老家的姑母都会给陈望道带来义乌米粉。这也是陈望道很喜欢吃的,这里面有家乡的味道。

 

到了晚年,散步成为陈望道锻炼身体的主要方式。每天晚饭后,陈振新夫妇会陪着陈望道绕第九宿舍外的马路走一圈,小辈没空时,陈望道就自己拄一根拐杖在复旦宿舍区散步。年轻的时候做过什么事,见过什么大人物,经历过何种场面,陈望道从来没在家里说过。就连翻译《共产党宣言》这件事,陈望道也没有主动对陈振新讲过。

 

在家里话不多的陈望道,也很少对小辈提出要求,但陈振新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复旦大学工作时,陈望道找他谈了一次话,大意是:你到了复旦要好好工作,一般老师做错了可以原谅的事你也不能做,你要严格要求自己,夹着尾巴做人。在国福路51号,陈振新参加工作、结婚、添丁,两个孙子的到来,为陈望道晚年带来很多乐趣。

 

大孙子从小喜欢当解放军,整日拿着陈振新给他做的一把小木头手枪,与小朋友在室内屋外玩“官兵捉强盗”。1975年,陈振新陪陈望道去北京开会时,陈望道还特地为大孙子买了一把会闪光的机关枪。这把枪成为小孩最炫耀的玩具,为此他身后总会跟着一大群孩子。小孙子从小表达能力强,常常缠着爷爷,趴在爷爷身上讲故事。1977年夏季陈望道病重后,对陈振新夫妇说:两个孩子很可爱,又懂事,你们一定要把他们好好抚养成人。陈振新说:“这可以说是父亲对我们提出的又一个要求。”

望老藏书

1977年,陈望道临终前,嘱咐家人把他一生心爱的几千册藏书连同书柜,都赠送给复旦图书馆。不久前,陈振新又和家人将陈望道的其余部分藏书捐给复旦大学。随着旧居成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陈列馆,陈氏家族的许多第三代和第四代孩子都说要再来参观一下,看一看陈望道曾经住过的地方,也听一听志愿者的讲解,触摸一下前辈一生追求真理的激情。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寓所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授权使用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