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苏秀:永嘉路383号,一代上译人的回忆
分享至:
 (10)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6-02-15 13:28
摘要:这里是存放着一代上译人青春的地方,也是创造了一代中国人共同记忆的地方。在国门封闭信息匮乏的年代,从这里制造出来的声影画曾是人们瞭望外部世界的窗口。

 

苏秀90岁了,但有时她还会梦见去上班。梦里自己还是那么年轻,正轻巧地骑着自行车,在浓郁绿荫下穿行。远远,她看见那幢熟悉的洋楼,是永嘉路383号到了,这里曾经是上海电影译制厂所在。


这里是存放着一代上译人青春的地方,也是创造了一代中国人共同记忆的地方。在国门封闭信息匮乏的年代,从这里制造出来的声影画曾是人们瞭望外部世界的窗口。
 

“所以,我希望能把383号保留下来,以一个场馆的形式,让人们还能来此喝咖啡、看电影,重温与了解独属于译制片的精彩。”苏秀说。

 

曾是孔祥熙旧宅

 

永嘉路,东起瑞金二路,西至衡山路,长2072米,宽15米到16米。旧名西爱咸斯路(Route Herve de Sieyes),是以法国邮船公司职员名命名的。1943年,当汪伪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时,正式改名为永嘉路。
 

上译厂于1976年搬入的这幢永嘉路383号洋房曾是孔祥熙在沪的一处居所,始建于1926年,由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范文照设计。是一幢英国乡村式别墅建筑,砖木结构假三层。面积约1000平方米,方向朝南。资料显示:这座建筑作为中国人的产业和中国建筑师的作品,并非纯粹的“英国乡村式”风格,它的南北两个门廊就是西方古典做法。这种做法一般不与半露木构架的“乡村式”混用,因此这座建筑应该归类为“混合式”。建筑外观为陡峭的坡屋顶,南北两立面各有一半露明木构架,拉毛水泥外墙,仅在墙角处和烟囱处采用清水红砖砌筑。
 

孔祥熙的妻子为宋霭龄,岳父是宋嘉树,因此他与孙中山、蒋介石、宋子文都为姻亲关系。孔祥熙长期主理国民政府财政,在其任财政部长期间,其永嘉路别墅中政界金融界权贵出没,在宋氏姐妹的相关记录中,亦可见关于这幢别墅的记载。
 

小楼有了新用途

 

1950年6月,刚刚成立不久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迁至万航渡路618号(梵皇渡路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最初,翻译片组的工作人员改造了一间约二十多平方米的旧汽车棚,将墙壁刷白加上木框作为屏幕,再加上一台三十年代的老放映机,作为放映间。工作人员在大楼的楼顶用麻布片包稻草作隔音墙,改装成一间录音棚,安装了一台放映机和一台苏制光学录音机。
 

1976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搬迁到永嘉路383号时,大家都惊呼“鸟枪换炮了”。在苏秀的记忆里,当时别墅作为办公楼,底层是厂长室、剧务和制片办公室,二楼是配音演员和翻译们的休息室,假三楼则作为一个小型图书馆。别墅对面新建了一幢房子作为录音棚,两间排练间以及录音、剪辑的工作室等,还有一个放映室可以容纳约300人。日后当播放内部影片时,只有特定的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受邀的指定人士可以进来观影,甚至上译厂自己的员工也不能进入,算得上是特殊年代的“特权享受”。不过有时,在一部影片的译制工作已经完成还未对外上映的时间段里,上译厂的职工可以购票招待自己的亲属先来这里观影“过把瘾”,票价大约为5分到1角。
 

令人痴迷的声音制造厂

 

在信息闭塞、国门未开的年代,普通人对外部世界的全部想象和信息,或许都来自于译制片。片中人物的穿着打扮很快就会风靡申城,成为裁缝店里的新样式,片中人物的口头禅和台词,也会一夜之间传遍大街小巷。

 

在那样的年代里,上译厂的配音演员们不仅赋予了片中人物中文台词的形象,也几乎重新定义了片中人物的灵魂,成为了原片人物在中国的代言人。
 

苏秀记得,当时童自荣配好《佐罗》《黑郁金香》中英俊男性的形象后,全国观众雪片似的信件都寄到了永嘉路。一直为《叶塞尼亚》《魂断蓝桥》 中痴情美女配音的刘广宁也成为少男少女心里女神的代言人,为了回信,她常常要坐在沙发上把沙发扶手当写字台,给观众一封一封写回信。

 

原片演员在说中国话
 

在外人看来,演员只要站在话筒前对准口型就行了。但其实配音演员的工作周期很短,一部影片的录音只有四五天,必须通过前期的准备在配音时一个字也不能说错,多说或者少说都不对了,另一方面还要掌握好人物的感情、节奏和与对手的交流。演员往往会因为精神高度集中,在简单事情上绕住怎么也出不来,由此闹了不少笑话。
 

比如邱岳峰一次台词中有一句“德克萨斯州”,“州”应该为平声,但他念成了去声,成了天津口音,但他一时就像中了邪一样怎么也改不过来。因为费脑子,录音的那几天大家也会恍恍惚惚。演员李梓一次在配音间隙抽空去洗澡,洗澡前麻利地把换下来的衣服也洗好了,但洗完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带干净衣服来,只好穿上了湿衣服。
 

“文革”中,因为避不开政治学习,大家就在开会时做游戏,说出五十个国家首都或者说出《水浒传》一百零八将的外号。这些欢愉的时光,也让配音演员们保持着对不同题材影片的背景知识积累。
 

当“文革”结束后,在这里的一栋小楼里,缔造了80年代译制片的辉煌。《佐罗》《简爱》《虎口脱险》等一批译制片经典在这里诞生,邱岳峰、李梓、苏秀、赵慎之、毕克、童自荣、刘广宁、乔榛、丁建华、曹雷、尚华、富润生、杨成纯、于鼎等新老配音演员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明星。
 

配音演员平均每年配二三十部影片,十年二三百部,可谓戏路宽广,阅尽世间百态。日本代表团的倍赏千惠子来上译厂时听了《远山的呼唤》里的一场配音,立刻对丁建华说“那一定是马棚那场戏,因为你说话的感觉,跟我拍那场戏的时候是一样的”。朝鲜代表团来看了《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时,惊呼“你们每个配音演员和我们演员的声音那么像,你们是怎么找到的?”苏秀很开心,因为她觉得,最好的译制片,就该让观众感到原片演员自己在说中国话。
 

在“文革”后一次会议上,大家讨论过应建立哪些制度来使译制片得到更好发展,刘广宁就提出应该有自己的进片权。挑选一些有品位的影片,有自己的影院专门播放译制片。当时,大家就说:“你做梦去吧”。但年过9旬的苏秀却一直惦念着老朋友的话,也保留着一代上译人的情怀“当世界上还存在语言隔阂时,译制片还是有存在价值的。”

 

(本文来自解放日报。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