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穿越时空,追寻首部党章守护者张人亚的传奇一生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唐烨 2018-05-18 17:48
摘要:张人亚与父亲张爵谦不但保留下了一批宝贵史料,也留下了“衣冠冢藏卷”的传奇故事。

“这座山间坟墓的主人,正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张人亚;但这是一座空坟,里面曾经秘密埋藏着大量与我党有关的珍贵文件与书刊,其中就有中共二大通过的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18日下午,在“超级连接·相聚石库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上,随着主持人的娓娓道来,一场穿越时空的追忆在上海、宁波两地场馆展开,向两地观众展现了首部党章守护者张人亚的传奇一生。

今年是张人亚同志诞辰120周年,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与宁波北仑区党史办、北仑区霞浦街道等单位积极整合资源,开展馆际连接,引进“首部党章守护人——纪念张人亚诞辰120周年展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观众展示首部党章与首部党章守护人的故事。张人亚的家属代表张时华也来到现场,与观众共同缅怀先人。

张人亚的弟弟张静茂回沪后专门刻了两枚纪念章。长方形的纪念章上书“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十八个字,盖在各种书报上。而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决议案及宣言》等文件集上盖上正方形纪念章。上面只有“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九个字。

 

96年前,中共二大上通过了首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对于坚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指导党员言行,健全党内生活,促进组织发展,提高党的战斗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我党的首部根本大法。这份唯一存世的珍贵文献原件的保存者,正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张人亚。他与父亲张爵谦不但保留下了一批宝贵史料,也留下了“衣冠冢藏卷”的传奇故事。

大革命时期,张人亚保存了一批我党珍贵文件和书刊。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张人亚最先想到的是身边这些文件、书刊的安危,既不能让反动派国民党搜去,也不舍得轻易付之一炬,怎么办?这年冬天,他突然回到宁波霞浦老家,请求父亲收藏好他带回来的书刊与文件,其中就包括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他告诉父亲,这些书刊和文件比我的生命还重要。父亲张爵谦没有向任何人说起儿子回来的事情,只是对外声称,他的儿子长期在外不归,恐怕早就不在人世,要为儿子修一座衣冠冢。之后他将张人亚带回来的文件与书刊用油纸包裹好后埋入了衣冠冢。为保护这批文件与书刊的安全,张爵谦在墓碑上写了“泉张公墓”,故意少写了一个“静”字(张人亚,字静泉)。从此,张爵谦守着这个秘密,独自默默等待儿子归来,一等就是20多年。直到上海解放后,老人料想儿子已凶多吉少,才挖开墓穴,取出书刊与文件,让三儿子张静茂带回上海。1959年,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身)开始征集文物,张静茂获悉后,立即将这批珍贵文件与书刊无偿捐赠。而张人亚离开家乡后转移至中央苏区工作,1932年因积劳成疾病逝,年仅35岁。

当天,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全新升级后的“微信公众号”上线,功能设置了“走进二大、展览资讯、参观互动等三大板块”,同步推出线上展览和场馆信息,全面展示新馆风貌和馆藏珍品,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展览和可随身携带的纪念馆。活动结束后,“初心讲堂”首讲举行,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等专家学者从首部党章守护人与党章诞生地讲起,述说上海红色基因,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接下来,中共二大“初心讲堂”还将邀请更多知名党史专家、文化名人走进石库门,讲述党史故事、追寻城市文脉,通过网络视频直播、音频直播等方式拓宽传播辐射面,打造无围墙的红色课堂。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蒋迪雯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