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这个小区的垃圾分类活跃度,缘何近两个月提高80%?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楠 2018-05-16 14:31
摘要:用数据说话:蒋家桥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的活跃度从3月23日的1.38%,一路攀升,5月15日已经达到了83.02%。这么高的增长率,让进驻上海很多小区的第三方环保机构也连赞“少见”。

 

蒋家桥居民区书记丁素芳,算是社区工作的老法师了。这些年,她领衔的小区“丁妈妈帮帮队”、“一毛钱工程”、“美丽阳台”等自治共治项目,个个名声响亮。

 

然而,对于小区垃圾分类,她一直比较苦恼。“垃圾分类宣传搞了好些年了,效果却一直不明显。尤其是年轻人意识不强。”

 

 

不过,从今年3月开始,丁素芳的眉头有些舒展开了。小区被虹口区绿化市容局确定为第一个“两网融合”示范点,引进了智能垃圾厢房。而原先,居民区书记号召力强、志愿者团队活跃、居民特别团结等这些优势也在垃圾分类试点中凸显出来。

 

 

还是用数据说话:蒋家桥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的活跃度从3月23日的1.38%,一路攀升,5月15日已经达到了83.02%。这么高的增长率,让进驻上海很多小区的第三方环保机构也连赞“少见”。

 

高颜值智能垃圾厢房促使居民分类

 

蒋家桥小区位于虹口区欧阳路街道,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共有居民795户。其中60岁以上居民占到38%。

 

 

相对于小区老旧的楼房,现在竖立在小区中的两处智能垃圾厢房绿植环绕、颜色鲜亮、十分夺目。记者看到,这些厢房上对干垃圾、湿垃圾等的具体涵盖物均有标明,让居民们一目了然。

 

丁素芳介绍说,居民在使用智能垃圾厢房前,需要到居委会实名登记、领取卡片,同时绑定居住地址、手机号码等信息,目前开户比例为100%。每天上午7点至9点、下午6点至8点的投放时间段中,居民可以刷卡倒垃圾,并获得相应积分。

 

记者采访时,82岁的孙妙凤阿姨熟练地操作起来:只见她刷卡、按钮,垃圾箱便自动开箱,她先将剩菜剩饭倒进湿垃圾桶,再把垃圾袋放进干垃圾桶。一旁的志愿者解释说:“与以前简单的干湿分类不同,倒湿垃圾时,需要把垃圾袋另外放进干垃圾的桶中,而不是一扔了之。”

 

为了让居民们养成这一习惯,小区的垃圾厢房旁安装了自来水龙头和水池,方便居民在破袋之后洗手。此后,智能垃圾桶还会对纸张、塑料、金属、玻璃再次分类,真正做到了分类投放。自带的满溢报警功能,能提醒环卫工人及时清运。垃圾桶的底部,则配有自动称重系统,与运营企业的后台数据服务系统相连。

 

居民刷卡投放垃圾后,后台数据系统能清楚地知道哪户居民在什么时间点投放了垃圾,并且投放了多少重量,然后换算出积分反馈到智能垃圾分类居民卡上。累积到一定分值后,居民便在小区的兑换机上兑换纸巾、肥皂等不同分值的礼品。

 

据了解,这种智能型分类投放、自动称重积分、兑换礼品的新模式在全市属首例。

 

当天,孙阿姨就拿着积分在兑换机上扫码,开心地换了一块洗衣皂。倘若积分更高,还有零食、咖啡券等更让人心动的小礼品。

 

 

年轻志愿者成了垃圾厢房旁的亮丽风景

 

在蒋家桥小区的宣传栏里,9个垃圾分类明星家庭的照片赫然在列。

 

“每户人家每天投放多少不同的垃圾?这个垃圾厢房的‘智能眼’根据大数据分析,可以评估出居民的投放行为。这些明星家庭,就是根据大数据结果排列出来的。对其他家庭,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丁素芳告诉记者,“智能垃圾厢房的运营企业每半个月会将统计数据反馈给居委会,一旦发现有居民投放量少了或者‘交白卷’,居委干部会上门一探究竟。”

 

 

当然,“人工”把关还是不可或缺。小区有户居民是租户,后台显示的垃圾投放数字始终是“0”。居委干部上门一了解,原来是房东怕房客把卡片弄丢了,不愿交给房客。居委干部赶紧告知,卡片遗失了可以补,说服房东把卡拿出来。“人工补位”,确保每户居民能参与垃圾投放,且保证评估的准确率。

 

让丁素芳得意的,还有社区强大的志愿者队伍,特别是一支25人的年轻党员志愿者队伍,让年轻人也主动为垃圾分类“站台”了。有位年轻党员小张,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是位电脑工程师,第一次通知他开会时,小伙子有点不屑:“这种小事也叫我?电脑问题啥的再来找我吧。”

 

丁素芳不罢休,“邀请”小张去参观参观智能垃圾厢房。“垃圾分类看似是小事,其实是惠及子孙后代幸福的大事。”在闻不到一丝异味的垃圾厢房旁,丁素芳一番讲解让小张来了兴趣。开会时,小张第一个发言倡议,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有时轮到值班临时有事,他还特地跟别人换时间。

 

现在,每逢双休日或者晚上下班后,小区的年轻人们就轮流在垃圾厢房旁值守,看到居民投放垃圾,把袋子解开逐一查看,没分拣到位的重新分拣,并为居民做“现场教学”,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小区的每个楼道底楼,则有块“三言两语”小黑板,“板主”是楼里的“小小楼道长”,由每栋楼的中小学生担任,定期在黑板上公布参与垃圾分类的“明星”家庭。这是小区通过“小手牵大手”,鼓励孩子带动家长共同参与。最近,居委会组织了一场垃圾分类培训讲座,特别邀请“小小楼道长”们参加,向小朋友讲解相关知识,还教他们用果皮等厨余垃圾制作环保手工香皂、酵素等。

 

 

按照计划,今后在蒋家桥小区的垃圾厢房后,还会放置一个湿垃圾生化处理器,将湿垃圾变成有机肥后,再运输出去。也会组织更多类似环保手工制作的亲子活动,旨在将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而不是“三分钟热度”。

 

欧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燕华告诉记者,蒋家桥小区作为虹口区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尝试“两网融合”运营新机制,探索出一条中心城区垃圾箱精细化管理的新路径。蒋家桥模式进一步完善后,今年将在街道推广,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改掉一个旧习惯的同时形成一个新习惯需要90天左右的时间,此后还需要反复巩固。从这个意义上说,蒋家桥小区的试点效果明显,但还需持续跟进,并不断强化。

栏目主编:栾吟之 文字编辑:栾吟之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周楠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