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保留“年味”,何必非放鞭炮不可
分享至:
 (7)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彬 2016-02-04 09:14
摘要:上海外环线内禁放、禁售烟花爆竹,今年春节会面临怎样的考验?

 

禁放鞭炮,不是新鲜事

 

今年元旦起实施的《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堪称史上最严鞭炮禁令:上海外环线内禁放、禁售烟花爆竹。如今春节来临,鞭炮禁令面临大考。上海市民其实也能感觉到基层、社区对“禁放令”的上心,告知书不仅贴在小区里,家家户户都被楼组长们通知到位了。

 

对于禁放鞭炮,上海以及全国其他城市,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一部小小“鞭炮史”也体现了民俗与公序、环保意识之间的消长变更。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前,受“左”的思潮干扰,放爆竹作为“旧民俗”受到压制。到了198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氛围的变宽松,放鞭炮等旧民俗也开始逐渐恢复,这也是当年公民权利兴起的一个注脚。

但是,1980年代春节大规模的燃放烟花,对当时上海的大片旧城区造成严重的消防隐患。于是1988年底,上海市政府就此第一次作出规定,严禁在中山路环线内燃放。1993年,上海市将原先“一刀切”的做法改为限时限地燃放,适当放宽了烟花爆竹的燃放范围,规定南京路等6条主要马路和静安寺等4个主要贸易区禁放。1997年,进一步缩小了禁放区域。

 

为什么必须禁放鞭炮

 

应该注意到,当时鞭炮烟花的主要问题不是空气污染,而是消防隐患和“噪声污染”。按《上海环境志》的说法,“根据1987年1月27日至2月3日(春节期间)为期7天的监测,南市、静安2个住宅区的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分别可达87.5分贝和94.3分贝,燃放鞭炮高峰时的声级值分别可达104分贝和110分贝。国际饭店离地面50米高空处等效声级值达到87.5分贝,比平时夜间高出32分贝。”

 

也正因为当时空气污染问题没有那么突出,相反鞭炮的“噪音污染”是一过性的;且鞭炮造成的消防隐患,对于当时住宅条件改善、棚户区逐渐减少的上海来说,越来越小,所以燃放烟花、鞭炮在1990年代中期以后,会显得“利大于弊”,于是上海成为了当时中国禁放工作最宽松的大城市之一。

 

基于同样的道理,在2003年之后,中国各大城市也逐渐取消禁放令。当时,媒体竞相报道这是传统年味的回归。2006年春节,北京也取消了禁放令。有人称之为:法律与民俗文化博弈12年后,文化获胜。

 

但是,在“解禁”了六七年,到2010年之后,全社会对烟花爆竹的态度,又有了微妙的变化。在公共舆论空间里,烟花爆竹从之前被“压抑”的民俗,变得常与噪音、伤害等联系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近三五年,中国遭遇严重的雾霾危机,雾霾对市民的环保意识形成了很大的刺激,使得全社会对治理大气的污染达成空前的共识。在这个背景下,制造严重大气污染的鞭炮,自然被重新放在了社会治理的天平上。要鞭炮,还是要PM2.5?要年味,还是要命?

 

年味无须一成不变

 

说到“年味”,很多人对鞭炮割舍不下的情结,是因为把它植入了个人的童年记忆中,形成一种“移情错觉”,好比觉得只要自己还能穿进13岁的裙子里,自己就还是13岁的少女;觉得自己只要还能放鞭炮,自己就还是那个不用考虑房贷、加班、等着拿压岁钱的胖男孩。13岁时的裙子和一包沉甸甸的鞭炮,只是一种“移情”,并不是传统本身。

 

世界上本没有什么纯之又纯、一成不变的传统和“年味”,大家都觉得一个东西不好玩了、很LOW、危害挺大,也就该被淘汰了。

 

在中国古代“寒食”节是个重要节日,但后来大家觉得吃一天冷糕饼,没意思,就不过了呗。端午节原本有喝雄黄酒的习俗,后来知道雄黄里含砷,不利于健康,就不喝了呗。过去北方有一种年俗,就是正月里不能动刀(菜刀),结果整整一个春节只能吃饺子、把之前做好的馒头反反复复地蒸,年轻人受不了那个罪,也就没这个传统了。

 

同理,鞭炮这个民俗也是这样,如今大气污染都这么严重了,大家有这么多娱乐方式,干嘛还要死盯着这个“年味”呢?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李宝花 图片编辑:邵竞 图片来源:CFP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