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AI就是机器替代人?错!是时候把你的孩子还原为“人”了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璐 2018-05-09 16:47
摘要:只在乎分数的时代即将要翻篇了!及早帮孩子做准备,就不会“输得很惨”。

“我爸爸是医生,妈妈是护士,所以我从小就知道人会死。”早早打定主意要念心理学的张怡筠这样回溯自己的童年。

 

“人会死”这件事对年幼的她,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她的问号在于:

 

“既然我们都会死,那干吗要活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问号从她1996年开始关注“情商”之后,慢慢有了答案。在她看来,是否拥有足够的情商力,是一个人一生幸福与否的关键。为了不至于酿成更多成年人的悲剧,近年来她开始从生命的更早期介入,带团队研究出一套幼儿情商力分龄发展及培养体系,并已开始在上海一些幼儿园实施落地。

 

在近期举行的中国幼儿情商教育领域首个国际高峰论坛上,张怡筠以嘉宾身份阐发了她的“赋能式的幼儿情商教育”理念,与耶鲁情商中心研究员David R. Caruso 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周念丽教授等共论“最好的未来”,并接受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的专访。

 

 

我们已经输过两次,

这一局能不能赢回来?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情商这个概念,近来常常被放在“人工智能”、“人类未来”等议题中讨论,为什么大家突然对此产生了兴趣?

 

张怡筠:我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读博士的时候,曾经参与了一个研究项目,作为认知心理学小组的一员研究人类如何思考,然后把结论交给工学院的小组,协助他们去发展模拟人类思考、感受的机器人。当时我就有一个疑问:“等到机器人真的来了,人类到底该怎么活,才能够活得更好?”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多数人对AI的想象还停留在科幻电影里吧?

 

张怡筠:哈哈是的,当时还觉得遥不可及,谁知道这两年AI已经把我们搞得天翻地覆了,我们似乎看得到,人工智能时代马上要来了。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不少人开始预测,人类现在的工作有多少会被机器取代。

 

张怡筠:对,我看到这个数字从40%到75%都有。从去年开始,我突然感到特别着急。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为什么着急?

 

张怡筠:因为我们就站在这个时间的当口,却还没有做好准备。如果我们没来得及帮助孩子培养胜任未来的能力,就任凭这个时代到来,我们可能会像上两次那样,输得很惨。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过去都是怎么“输”的?

 

张怡筠:第一次是进入工业时代,人们开始偏爱计量,用疯狂的工作来追求成就。

 

后来是信息时代,移动互联网席卷整个社会,所有人都在努力把注意力放在怎样获取、分享和消化更多的信息上。

 

我觉得人类在这两次重要的转折上,都没有做好。人类的心理能力、对生活的感知方式被彻底改变了。太过追逐外在,结果造成了内在的落后。我们变得只能“向外看”,没有办法“向内走”。

 

人工智能的来临,就好比有一个强大的对象,突然把我们原来认为的“胜利”变得一文不值了。接下来人类会发现,原来我们拿来比拼的这些技能,未必能带领我们过上更好的日子。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抑郁症在全球人类中的比例大概是6%到7%,过去十多年发病率增长了18%。这个群体在中国,大约有9000万。假如今后所有简单的重复操作全部被AI取代,有了更多空闲时间的人该干什么去呢?

 

 

普通的孩子很辛苦,

优秀的孩子也未必幸福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为什么说这一局有可能“赢回来”?

 

张怡筠:AI降临,意味着只在乎分数的时代即将要翻篇了!

 

心理学者们是这么看的,如果把人类所有的技能都列出来,你会发现有些能力随着未来时代的演进会越来越弱,例如像现在的记忆、认知、很多基本的运算,在未来可能越来越不重要了。我常常开玩笑说我学了20多年心理学,如果你问我一个问题,我跟一个完全没有念过心理学的初中生,差别大概是5秒钟——他只要上网搜索一下,就有答案了。

 

当人工智能承担了大量这类的工作,意味着我们终于可以把孩子当人看了,不再认为他们是考试的机器了。

有一个小学一年级的8岁孩子跟我说,张博士我不快乐。我说你妈妈知道这件事吗,他说,我有跟我妈说,但我妈说小孩不需要快乐,小孩只需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可以了。实际是6岁以前幼儿的大脑神经正在高速发展,孩子的生活经验会改变脑神经的发展,影响未来的行为表现,所以父母的家庭教育尤其重要。

 

我们一度太在乎成绩,太不关注成长了,这会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有一项对北大新生的调研,结果显示一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中,30.4%的学生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人活着没有意义”。这些孩子学业多优秀啊,他们刚刚经历过千军万马、赢过那么多竞争者,却有这么高比例的“空心病”,真是触目惊心。换句话来说,现在普通的孩子很辛苦,优秀的孩子也未必幸福。

 

 

先成“人”,

再成“人才”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把孩子当“人”和当“机器”来培养,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张怡筠:如果当机器培养,你就会在意产出,在意外显的行为和结果,在意最终考了几分。

 

而如果当人来培养,我们就会明白教育有一个本质的目标,就是要理解自己,能够先跟自己相处,再跟世界相处,也就是先成“人”,再成“人才”。以前我们都鼓励每个孩子成为“人才”,现在开始意识到,孩子应该当成“人”来培养。

 

比如一道数学题不会做,重点不在你能不能做出来,而是在那个压力之下你会怎么反应,也许你这辈子再也用不到这些数学题,但是在努力学一个你学不会的东西的时候,你怎么调动自己的抗压、抗挫能力,或者怎么动用人际关系的能力去问同学?我认为尤其是在未来,孩子们学习所有的知识、经验,都是为了锻炼更好的内心能力,这些能力能够跟着你一直走下去。如果爸爸妈妈和老师都能够知道教育的目的不是考试考得好不好,而是经过一些事件培养孩子的内心能力,这就对了。

 

正是因为这种内心能力很重要,在国外,类似的情商课程已经开展20多年了。我们团队花了多年时间,创建了一个开创性、适合中国孩子的幼儿情商教育全体系“卡卡幼儿情商力”,目标是在原创的分龄发展体系基础上,从校园和家庭两端入手,帮助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教会孩子能力,而不只是传递知识。

 

她发了一条朋友圈,

“但是她总共只听了5秒!”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玩手机、平板,今后还会有更多智能“机器”进入我们的生活,这会带来什么新的问题?

 

张怡筠:有研究表明,过多的人机互动,会让孩子产生“爆米花头脑”现象,变得极没有耐心,注意力缺乏,冲动易怒,自控力下降,攻击性增加。

 

这些状况不仅对今天的孩子,对成人的心理成长也是挑战。

 

有一次我做一场开放式演讲,一位女士拍了一张我在台上的照片,发微信问我的助理“上面这个人叫什么名字”,然后我助理就看到她发了一条朋友圈,“参加心理学大咖张怡筠的讲座收获颇多”。发完这个她就走了。但是她总共只听了5秒!

可以想象这样的朋友圈会引来的反应:“你好爱学习”“原来你关注这个领域”,其他人可能会觉得她的人生“好极了”。而实际上,这种人机互动反应的并不是真实的自己。研究发现,越长时间跟机器互动的人,孤独、失落、焦虑感越大。

 

好消息是世界正在改变。2017年,美国招生管理协会开始推出一种新的评价体系,升学考试时在原先的阅读、数学等科目外,还要再加一个性格测试,分成八大项,加入了抗压力、责任心、协作力、沟通力、自控力、好奇心、行动力、开放的思想等考核。

 

现任耶鲁大学校长Peter Salovey 博士,是情绪智力的奠基学者之一。他提出情商作为一种“软能力”,可以与先天形成的智商形成互补,增加人的综合竞争力;更棒的是,情商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而提高的能力。在这个时间点,如果从事教育的我们能够站得高一些,及早帮孩子们做好准备,他们就不需要为人类发展进程的这些变化,付出幸福的惨烈代价。

 

我相信,在“全人类”的现在,情商是快乐成功的关键;在“半人类”的未来,情商是更珍贵的竞争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