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风云 > 文章详情
邬志豪揭秘:日出大片是这样炼成的
分享至:
 (12)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秦红 孙元澜 2016-01-16 14:42
摘要:我想通过这部《日出·上海》,让上海人更爱上海,让新上海人更喜欢上海,让外国友人和海外同胞进一步了解上海。

有人说,它是写给上海的一封情书;也有人说,它是魔都当之无愧的年度大片。

 

新年伊始,一部记录上海绚丽晨景的《日出·上海》,在各大网站、微信朋友圈火了。短短几日内,数百万网民通过各大网站观看了这部片子,通过电视台观看的人更是无以数计。

 

邬志豪,当年上海滩响当当的摄像一哥,曾用镜头记录和报道上海巨变。而今作为《日出·上海》的掌镜人,历时四个多月,以朝阳为笔,用城市作纸,记录下魔都让人心醉的一刻。

 

“阳光是希望更是生命,想看日出,在上海就行。我想通过这部《日出·上海》,让上海人更爱上海,让新上海人更喜欢上海,让外国友人和海外同胞进一步了解上海。” 邬志豪说。

 

 

【人物档案】

 

邬志豪曾在上海电视台工作28年,会写、会拍还能编,曾任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采访部主任,享有上海电视台首席航空摄影师的美誉。曾8次荣获中国新闻奖,24次荣获中国电视新闻奖,先后获得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上海市百名“三学”状元、上海市十佳记者、上海市建设功臣等荣誉称号。

 

【日出大片是这样炼成的】

 

上海观察:《日出•上海》第三集于1月16日上线了,至此这个作品的三部曲全部呈现在网民面前。当初为什么会想到去拍《日出·上海》?

 

邬志豪:拍摄《日出·上海》是偶然,也是必然。我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我对上海怀着深深的爱。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上海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亲眼见证了这一过程,并用镜头记录了和报道这些历史的巨变。

 

四十年前,当我十九岁时,我就进了上海电视台,成为新闻部的一员。十分感谢数十年来上海电视台对我的栽培和厚爱,为我的成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平台,我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应该归功于电视台,现在我始终认为我是新闻中心一员。其实,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无论是在体制内或体制外,只要心在哪里,人就在哪里。

 

拍摄结果确实让人惊艳。我想告诉大家:看日出,现在在上海就行。离地100米看风景,另一个上海景色更精彩。如果,你站得足够高,阳光总能照在你脸上。

 

上海观察:要在上海拍摄到如此多的日出,似乎是一项不能完成的任务,况且所有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完全由您一个人承担,您是怎么做到的?

 

邬志豪: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三十多年前,也就是从1984年起,所有上海和上海电视台最重要航拍都是由我完成的,所以航拍是我的强项。拿强项做事,离梦想最近。

 

我从2015年6月开始策划无人机航拍日出,前前后后共拍了四个多月,光原始素材就拍了四百多分钟。四个多月里,只要天气好,我每次四点多就起床,带上无人机,直奔现场。在拍摄前夕,还要仔细研究地图,有时还利用双休日去计划拍摄的现场实地踏看,精心选择无人机起飞地点。

 

由于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航拍,无人机连续在空中飞行时间一般只有十分钟,飞行危险性很大。每天清晨外出我有三怕:一怕天气不好,二怕拍摄不到理想的镜头,三怕无人机出事。这三怕,几乎让我无法再继续拍摄下去,但最后是一个信念支撑着我:无限风光在险峰。当你无法再坚持的时候,一定是最难拍摄到的镜头,这肯定是观众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景色,这也许是你的影片最具影响力的核心内容。

 

如果按照专业分工,这个片子起码涉及航拍、编辑、文案、剪辑、调色、调音等十多个工种,但我是独立完成的。团队有团队的好处,如果团队成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理念不一,最后出来的东西效果肯定不会好。

 

我个人非常喜欢摄像,我把拍摄当作现职工作之外最主要的事情来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我每天晚上都在研究视觉艺术,我熟悉摄像的每个环节,在拍摄前我已经有了构思,拍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就马上调整。

 

上海观察:虽然拍的都是日出,但仔细看三部曲,并非把不同场景简单分类,里面其实是有一条叙事逻辑的。比如全片第一个镜头从吴淞口开始,就很有意味。

 

邬志豪:第一集从吴淞口开篇,再到黄浦江以及大桥等,主要想表现上海的起源、母亲河等概念;第二集主要表现上海一些城市景观和地标,比如外滩、CBD、人民广场、上海南站等;第三集主要表现艺术中心、体育馆、松江大学城等城市软实力。我本来还想拍拍上海的古镇、古塔等,但是时间实在不够了。

 

上海观察:这部片子用了比超高清还要清晰的4K航拍技术,4K电视是未来发展趋势,但毕竟现在才刚刚起步。您是怎么想的?

 

邬志豪:我们的目光总要放得长远一点。 4K时代尽管还没有到来,但如果有一天4K普及了,我们能拿出什么作品?这次我的无人机正好是4K技术的,于是我就拍了4K片子。

 

上海观察:我们注意到几个小细节:字幕的字号很小,字幕同步翻译成了英语,后期制作时有什么考虑吗?

 

邬志豪:之所以要打上中英文字幕,主要是帮助新上海人和外国人看懂片子。有的地标从地面看可能认识,但从高空俯瞰就不一定知道了。英文字幕得到了许多幕后英雄的帮助,包括我的英语老师王佩玲和Edward Wu,以及上海电视台国际新闻编辑周炜。我儿子从美国回上海,也被我抓过来做英语校对。字幕的字号反复试了多次,最终还是选择小一点的,主要想不要影响到整体视觉画面,不能喧宾夺主。

 

“日出·上海”的小图标也是经过反复设计的,“日出”二字用了黄色,代表太阳升起;“上海”比“日出”字号大,用了红色。

 

上海观察:配乐《神秘园》不是很高亢激昂的类型,节奏是不是慢了一点?

 

邬志豪:我曾试听了几千首音乐,尝试了近百种的画面与音乐的组合,结果都不满意。有一天,我在百度音乐上听到《神秘园》时,一下感到这就是我要找的。

 

一般影视作品,基本上都是按照快节奏的音乐和画面剪辑来吸引观众的注意,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以我掌握的影视技能来说,让镜头动起来,用加速、用短镜头营造一种节奏感强或跌宕起伏的片子,并不是难事。但这不是我这次要的,我想让镜头慢些飞。

 

因为是原创,这次我想呈现给大众的是一种宁静,一种意境,一种韵味,是一种快生活后的慢节奏欣赏,是城市与心灵的对话,是一个人对一个城市的敬畏和感恩。

 

现代生活太快了,慢下来几分钟又何妨?静,是一种意境。慢,是一种自信。雅,是一种风格。一个朋友说,他听了配乐以后联想到很多小时候的事。这种感觉就是我想带给大家的。

 

 

【发现上海之美:阳光是希望和生命】

 

上海观察:《日出·上海》三部曲里先后出现了二十几个上海地标,拍摄地点的选择上有什么考虑?

 

邬志豪:无人机飞行范围只有一公里,上海那么大,要选取哪些点来拍摄?这就要求拍摄者能精准定位,预先构思。我说换一个人很难做好这件事,就是因为其他人对上海城市建设的了解可能没有我深。

 

《日出·上海》的每一个景,都有一段故事,都包含一段历史。我在选择拍摄地点时充分考虑了上海历史、发展轨迹和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争取反映具有代表性的方方面面,例如,长江口、黄浦江、苏州河,外滩、陆家嘴,南浦大桥、高架立交、火车站,以及大型居民区、体育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龙华寺等。

 

上海观察:片中铁路上海南站的日出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高空俯瞰南站的屋顶,就如同一件艺术品,非常震撼。

 

邬志豪:无论是设计师还是普通市民,以前都没有看到过这样的镜头。在工程建设中,屋顶这个部位一般很少对外开放,按照一般想法可以设计得马虎一点,但是设计师和建设者仍然精雕细琢。上海南站只是一个缩影,上海城市建设大发展,不仅仅追求数量,还追求个性化、精品化。设计师、建设者设计建设了那么精美的建筑,我们许多人却不知道它的美,你想该有多可惜!我就是想通过我的摄像机,把这些城市建设工程的点滴美好与大家分享。

 

上海观察:从片子后面的评论看,大多数的网友给这部片子点赞,但也有一些网友提出,拍日出当然漂亮,你为什么不去拍上海的雾霾呢?

 

邬志豪:我是这样想的,就如观赏一枝花,看到有刺,但也请不要忘记还有美丽的花瓣和扑鼻的清香。

 

几年前我曾拍过一次雾霾。那天我们正好在航拍,接到空管命令,要我们上升到一千米的高度待命。我从舷窗往外看,正好在万体馆上面,于是就随手拍了一段录像。第二天一早一看报纸,说前一天上海遭遇了雾霾,我马上编辑了一条片子。当时社会上对雾霾还没这么强烈关注,我连霾字都不会写,还查了字典。

 

在第三集片尾,我写了几句简单的话,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如果阳光打在脸上的机会不够多,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我想通过这些话说明,阳光真的是希望和生命,希望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为减少雾霾尽一份力,让打在脸上的阳光更多些,更长些!

 

上海观察:看了您的片子,不少市民也想自己拍上海日出,您推荐在哪里拍最好?

 

邬志豪:首先我不建议市民用无人机拍摄,太危险了。我也是摸索了好长时间才敢飞的,不建议普通市民去冒这个险。市民朋友可以用相机拍日出,吴淞炮台和徐汇滨江是两个不错的拍日出地点,我尤其推荐吴淞炮台。

 

 

【新媒体传播:理直气壮推广正能量】

 

上海观察:这个片子除了在电视台播放,更多地是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您与新媒体亲密接触后有什么样的心得?

 

邬志豪:这是我第一次运用新媒体平台来传播,我觉得蛮有意思的。一个原创作品,是否被广大观众所认识,推广至关重要。我要特别感谢上海市网信办、上海发布、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感谢市网信办杨俊副主任和她的团队,以及各大新媒体平台对片子的推荐和推广。

 

和在家里看电视不同,网友在网络上是主动选择、点看视频的,是可以进入到他内心的。好的东西如果能进入观众内心的话,效果会更好,所以我们要让好的东西入眼、入心。

 

上海观察:为什么《日出·上海》要分三集,而不是一集播完?

 

邬志豪:主要是为了新媒体传播需要和受音乐片段长度限制。网络一族,行色匆匆,快生活,快浏览,五分钟视频长度是一个极限值。

 

我拍摄到的内容比较多,三集中几乎没有重复镜头,让人们有足够时间和空间去欣赏,让上海黎明旭日东升的镜头在空中多飞些,所以三集成为必然的选择。

 

如果为了出名,做一集效果最好,出两集和三集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但为了让广大观众能更多的欣赏到日出上海的景色,及时上线与大家分享是最佳选择。

 

上海观察:现在网上负能量的东西不少,真善美、正能量的传播反倒受影响。《日出•上海》的热播,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邬志豪:我觉得正能量的传播推广要理直气壮,用不着躲躲闪闪的。像《日出·上海》这部片子,它并非说教,是传播美好、感恩、热爱这些人类最基本、最朴素的情感,在普通网友中引发广泛共鸣,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新媒体的受众主要是年轻人,引导很重要,不能一味迎合、提供那些负能量的东西。千万不能放任负能量的东西充斥互联网,要多组织、推荐一点有意思的真善美的东西。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离梦想最近】

 

上海观察:听说您自费采购了许多摄像设备,您家里就像一个演播室。

 

邬志豪:我实在太喜欢摄像了。想要什么东西就到电子商务平台上买,一点点把家庭演播室建立起来。我家里有十台摄像机可以同时进行直播,可以做很多事情。因为制作4K片子需要,我还跟朋友开车到南京买了非编系统。

 

除了新设备,我还把人家过时的老设备买下来,将来准备开一个新闻摄像陈列室。我想让年轻人有机会知道,上世纪有一批新闻人是这样拍电视新闻的。

 

上海观察:您做记者时就很勤奋,为什么临近退休还那么拼?

 

邬志豪:这跟年龄无关。我爱死摄像了,不是有一句话这么说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离梦想最近。

 

上海观察:我们至今记得,1998年东航客机在虹桥机场迫降的新闻,您冲在一线采访拍摄。您得过那么多新闻奖,有什么秘诀吗?

 

邬志豪:我儿子一直对我说,你得奖那么多,是因为你们那时候聪明人少,我说不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比我们聪明,学的知识都比我们多。但在任何一个时代,只要你认真做就会有进步。

 

我当记者时正好是上海大发展时期,我一直在新闻一线跑,曾经拍摄和报道过各类新闻超过五千条,参与拍摄和编辑的专题片就有几百条。得奖多并不是我有多大能耐、多少资源,都是上海电视台这个大平台成就我的。

 

上海观察:我们很想知道,《日出·上海》在您心目中究竟有什么样的分量?

 

邬志豪:四十年来,我一直喜欢新闻和摄影,一生只做了两件事。前二十八年,摄影采访当记者是我的职业。后十二年,虽然离开了STV,但永远感恩STV,依然感恩于我的老领导、老前辈、老同事和众多帅哥美女,心依然留在了心爱的摄影专业。

 

站在体制外,不为功利,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追求自己的梦想,更能集中精力系统地学习、研究视觉艺术,掌握影视后期制作的各种技能。终于,有机会和能力独立拍摄和制作了《日出·上海》三部曲。

 

上海观察:在《日出·上海》之后,下一步有什么拍摄计划?

 

邬志豪:靠一个人拍效率总是太低,可能做不了几部片子我就老了。如果接下来有志同道合的人,我可以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大家同时拍就会好很多。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制图:邵竞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