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上海人均寿命预期超82岁原因是啥
分享至:
 (8)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五月花 2016-01-08 15:01
摘要:是什么使得上海的人均寿命预期在全国遥遥领先?常识告诉我们,经济水平最关键。

英国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不久前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上海的人均寿命预期在全国最长,2013年的人均寿命预期为83岁,其中男性为80.2岁,女性为85.2岁。没想到,上海女人比男人要整整多活5个年头。

 

《柳叶刀》公布的研究结果是比较靠谱的,对比上海的官方数据,2013年上海人的预期寿命为82.47岁,其中男性80.19岁,女性84.79岁。两个机构的统计结果相距不远,基本可信。

 

以前人们说,人到七十古来稀,今后对上海人来说,不活过八十岁才稀罕。寿命预期是个很神奇的指标,它是指刚出生的一批人平均一生可能存活的年数。1990年出生的上海人平均寿命是77岁,2013年出生的则是83岁。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寿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活水准、医疗条件、环境质量等等,国际社会常用寿命预期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通过上海的人均寿命预期,我们可以读出关于这座“魔都”的丰富信息。

 

1.
 
《柳叶刀》的研究告诉我们,上海的寿命预期最高,其次是北京、天津、浙江,这三个地方低于上海的83岁,但都高于80岁。

 

是什么使得上海的人均寿命预期在全国遥遥领先?常识告诉我们,经济水平最关键。

 

从全球范围看,寿命预期排名靠前的日本、瑞士、澳大利亚、冰岛都是富裕国家。根据《经济学人》的估计,目前上海的寿命预期相当于瑞士的水平,而1990年上海的寿命预期77岁,相当于今日古巴的水平,成绩彰显。

 

上海市委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特别提出,力争到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平均期望寿命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如果未来五年上海保持6.5%的经济增速,居民收入水涨船高,期望寿命继续与瑞士、日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当不成问题。

 

 

2.

 

影响人口寿命预期的因素,除了经济发展之外,自然环境可以说是第二重要因素。为什么西藏的人口寿命预期很难超过东部地区,除了经济差距外,地理环境也很重要。

 

高海拔是西藏人口延长寿命的一大劣势。高海拔会导致低氧、强日光辐射、寒冷、低湿度、大风等。我国海拔自东向西递增,而地区人口寿命则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规律,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觑。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平均海拔不过4米,境内最高点大金山的海拔也仅103.4米,因此,也就避免了高海拔环境下的生命磨损。

 

海拔之外,随着PM2.5在大江南北肆虐,空气质量对寿命长度的影响也越发受到关注。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博士Avraham Ebenstein等学者比较了青岛和武汉这两个城市,前者PM10(含PM2.5)指数降低了67.9μg/立方米,而武汉只降低了19.2μg/立方米,根据模型推断,得出的结论是“武汉人比青岛人的寿命减少了0.75年”。

 

对于雾霾,上海人不陌生。黄浦江畔被雾霾笼罩早已不是新鲜事,2016年1月4日,上海空气又是严重污染,中小学生一律停止户外活动。雾霾雾霾,去了又来,上海的空气质量问题可能是延长寿命的一大天敌。
 
 
根据最新统计,2015年上海PM2.5年均浓度51(51微克/立方米),距离国家标准35还有不小距离;上海的改善目标是2020年PM2.5浓度降到42,即使是最乐观的设想,数年内也仅仅是缩小与35的差距。一场PM2.5持久战看来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无形中也是在为生命争取时间。

 

但是呢,目前上海年均浓度51还是高于国家标准的35,尚且在及格线以下。北京更夸张,2015年的平均PM2.5为80.6,距离正常线还有漫漫长路。

 

无论是上海PM2.5浓度的51还是北京的80.6,距离世卫组织颁布的《空气质量准则——2005年全球更新版》的安全线都很遥远,世卫组织称,只有PM 2.5 浓度低于 10才不会在长期暴露的情况下增加心肺疾病的死亡率。

 

这样一个标准,中国只有不到1%的城市够得着。无论如何,上海既然希望人均寿命期望保持在世界一流水准,改善空气质量、降低PM2.5的浓度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3.

 

影响寿命预期的因素中,经济水平和自然环境最关键,除此之外,其他因素也不可忽视。学者鲁小波和陈晓颖在研究“中国各省人均寿命影响因素”时就有以下发现:

 

1.居民知识文化素质越高,人均寿命越长。

 

2.人口密度越大,医疗救治越便捷,人口寿命越长。

 

3.男性人均寿命低于女性人均寿命,因此女性比例越高,人口寿命越长。

 

4.出生率越低,人均寿命越长。

 

5.老龄人口占比越高的地方,人均寿命越长。

 

在这些指标上面,上海未必样样名列前茅。比如,在居民受教育水平上,据2010年的调查数据,上海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为21892人,第一名北京为31499人,上海在全国排名第四。一般而言,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保健延寿的意识和能力就越强。

 

不过在人口密度上,上海的人口密度倒是排在全国第一,这有利于医疗服务发挥规模化效应,对改善医疗条件、实施紧急救治有正面作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上海的出生率在全国居于中等,但其老龄人口的占比却是所有城市里面最高的。2014年年底,上海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已达到28.8%,天津是21.18%,北京也就22.6%。日本是最典型的老龄化社会,其65岁以上老人的占比是26%,上海老龄化加速,仿佛要追上日本的节奏。

 

 
老龄化和寿命延长可谓互为因果,寿命延长催生老龄化,老龄化也会为延长寿命提供条件。寿命预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是社会进步的福音,但上海的老龄化危机也已经开始浮现,养老带来的财政压力以及年轻劳动力短缺必构成上海发展的长期挑战。

 

在上海市的十三五规划意见稿中,首次将养老和收入、就业并列为三大民生问题,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可见,人均寿命全国最长是上海的荣誉,但相伴随的老龄化也是个棘手难题。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制图:邵竞 本文编辑:洪俊杰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