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96岁周启澄率三代弟子精编巨著,填补中国七千多年“穿衣”历史空白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18-03-18 14:21
摘要:“这些年,周先生率三代弟子精编巨著,他有时真的担心自己有生之年看不到成书,还眼泪汪汪……”

“你们终于来了……”还没等登门拜访的出版人开口,时年88岁的周启澄教授就激动地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东华大学出版社社长蒋智威至今清晰记得,8年前踏进纺大小区周老家门的那一幕。眼下,这位我国著名纺织史学家及教育家的夙愿终于兑现,200余万字、插图千余张的《中国纺织通史》即将在沪首发,填补我国纺织业七千多年发展通史的空白。今天,蒋智威捧着沉甸甸的新书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这些年,周先生率三代弟子精编巨著,他有时真的担心自己有生之年看不到成书,还眼泪汪汪……”

周启澄

“我国纺织文化和传统文化已深深融合,密不可分。”周启澄介绍,书中统计了东汉《说文解字》关于纺织的汉字,其中“系”旁的字267个,带有“巾”旁的75个,“衣”旁的有120多个,都直接或间接和纺织有关,从侧面证明了纺织技术在封建社会前期已大体成熟。“即使现代词汇,‘分析’来源于纺麻,‘综合’‘组织’来源于织造,‘青出于蓝’来源于植物染色,等等。”

 

古今纺织,从大国到强国

 

男耕女织起于何时?老祖先什么时候开始纺纱织布? 现年96岁的周启澄,步履虽有蹒跚,但骨子硬朗、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不仅会电脑办公,还熟练使用各种软件,包括微信。他基于毕生学术积淀定夺《中国纺织通史》体例大纲,还亲手撰写全书第一章。从中可见,从骨针、蚕茧到野生植物纤维等,种种蛛丝马迹足以证明中国人的“穿衣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

作为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纺织通史》成为我国首部全面论述原始手工生产到当代动力机器生产的纺织业发展通史。“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纺织生产源远流长,首创丝绸,风靡世界,” 周启澄认为,“先辈们开辟出连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起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新篇章。”在全书第24章和第32章,就分别记录了西北丝路和海上丝路的兴起和繁盛。

全书时间跨度,从远古时期到2010年,不仅很“艺术”也很“技术”。既涵盖蚕丝抽缫、斜织机等一系列具有世界性创新意义的古代纺织技术,也囊括应用生物质纤维原料研发抗菌、可降解医用卫生材料等当代科技,甚至东华大学自主研制“半刚性电池基板玻璃纤维网格材料”为“天宫一号”插上太阳能帆板等重大成果也收入通史。

周老表示,当前我国的纺织规模与材料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开始逐步实现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盛世修史’把纺织业发展历史和经验整理出来十分必要。”

 

中外学者,匠心集于一书

 

“‘从无到有’,是‘箭在弦上’的紧迫感。”蒋智威告诉记者,从历史古都到现代都市,从大漠边关到烟雨江南,前后十几个城市都留下了修史团队成员的足迹。他们吸取相关史籍、论著、考古报告、出土实物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重要资料精华,中外纺织学科专家的匠心集于一书。

责任编辑张静博士介绍,《中国纺织通史》编著团队可谓“大咖”云集,周启澄先生与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和东华大学资深教授包铭新共同担任主编,另有来自东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博物馆、江南大学等十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国内外专家参与其中,多数人都是周门弟子或有师徒渊源。

值得一提的还有4篇附录。比如中国唯一国家级云锦工艺美术大师、“织造龙袍第一人”金文,专门在附录中撰文介绍大花楼提花机与龙袍织“独门秘笈”;又如赴贵州专事苗族传统服饰手工艺研究的日本独立学者知子,也在附录部分中写就贵州舟溪苗族背扇制作工艺等专题。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纺织通史》就是年轻一代的纺织、服装专业人员写的。”讲到这里,周老顿了一下说:“我对纺织有着深深的感情,看到青年一代继承了我们的纺织事业,由衷感到欣慰。”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此书还依托服装领域智库,计划形成数字版入库,免费供中外学子研读;同时,还计划编辑图文简版,配上外文资料,“走出去”进行国际传播。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东华大学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