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多样与纯粹,青年艺术家眼中的人与城市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2018-03-17 20:22
摘要:个体与城市关系的艺术表达。

人与城市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议题,伴随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城市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城市不仅仅是重要的生存空间,更是塑造现代生活和人性的空间。3月17日至4月17日,“多样与纯粹——海上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亮相普陀区文化馆,展览聚焦人与城市的关系,展出庞海龙、严嘉韦、王小双等14位青年艺术家的40余件作品。

傅春禹《金属·符号》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自20世纪末以来迅速加快,高速发展的城市与社会变迁,改变了城市人的心理、情感与态度,对该主题的关注从8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并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实验艺术日益走向成熟的标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涌现出丁方《城》、周春芽《月光下的塔》、隋建国《开发计划·废墟》、展望《诱惑》等对整个时代文明与冲突都具有深刻思考的作品,映射出生活在后工业时代的人们所具有的复杂身份以及随之而来的多重问题。“然而,持续不断的现代化革命难以估量地扩大了几代人之间的心理差异,年轻艺术家在城市主题的表达上,与前辈存在很大的不同。”策展人亦炎介绍,此次“多样与纯粹”展聚焦“80后”“90后”青年艺术家,“相较于‘变迁’,他们感受更为强烈的是‘发展与变化’,他们更为冷静而理性地思考人类存在的现状,更愿意反映在变化的社会空间中,个体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艺术家严嘉韦的油画作品颇具“未来感”与“科幻感”,不论是《时空门》,还是《多重空间》,都在试图打破三维空间形态,利用矩阵式的立方体排列进行城市空间的表达。“我一直喜欢超现实,关心宇宙观、世界观。量子力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能够解释很多东西,也影响了我对空间的理解。”受物理科学的启发,近年来,他一直尝试利用艺术性的方式,来表达多维空间中的个体。创作于2015年的油画《时空门》,同样出现了诸多立方体,严嘉韦认为,随着极简主义的盛行,“立方体将成为城市空间的极简形态。”矩阵式的立方体代表城市的密集空间,而在城市之上,或蜷缩、或舞动的人类悬浮在云间,画面上还出现了用甲骨文写作的天干地支,艺术家解释,“每一个时间节点都代表着物理学上的大事件,如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等。”对时空多重性的想象即是他对城市与人的理解。

 

“90后”艺术家王小双则将目光投注于城市建筑群。借用卡尔维诺的书名,他画下外滩建筑群,取名《看不见的城市》。画面中,油画颜料堆叠地很厚,凑近看只有颜料堆积而成的废墟,看不清是城市。只有稍稍退几步,才能从色彩的明暗对比中感受到外滩高楼的影影绰绰。“看不见有双重含义,一是雾霾中的看不见,因此画面颜色偏灰;二是远处看不见,城市很宽广,建筑群很密集、拥挤,似乎没有边际。”在创作中,王小双关注城市环境,尤其着重于建筑群的拥挤感。此次展览,他共以四幅油画及一个装置作品参展,油画分别画了上海、北京、纽约、巴黎四座城市,“现代化的城市有一个通病,只见高楼不见城市,不管哪一个城市,都是高楼,且高楼都是没有区别的。”装置作品被命名为《异化的城市》,王小双将300多个大大小小的饮料瓶进行翻模,并在其中掺杂废弃电池、废纸、废颜料等城市生活垃圾,而后排列成矩阵式的建筑群,“希望大家能关注到城市中的工业垃圾,关注城市的环境。”

王小双装置艺术《异化的城市》

“14位艺术家的作品在这个巨大的城市综合体之中,无论形象和风格怎样千差万别,内在的精神气质却因为这座城市的交集而表达出相似的趣味。”亦炎说,“通过绘画、摄影、雕塑、装置等多种形式,展览希望从更丰富多元的视角,探索当代艺术在城市中持续自我更新的质感和吸引力。”

参展艺术家Guy Walter在他的作品前

宗建成《造境之三十二》布面综合 2017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普陀区文化馆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