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一本学术书一个月销量超10万,《枢纽:3000年的中国》为何这样火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18-03-17 20:01
摘要:理解历史,廓清当下,构想未来

“这一年间对我认知升级最重要的一本书”,在“逻辑思维”跨年演讲现场被隆重推荐的《枢纽:3000年的中国》(简称《枢纽》)一书,在节目上线不到48小时内,销售即超过5万册,一个月销量逾10万,已两次加印。作为建投书局“JIC讲堂”第三季首位授课嘉宾来到上海的该书作者,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青年学者施展坦言:“学术书能卖出十几万册是比较罕见的现象,这本书在商业上可以说成功了,但在学术上,我还期待更多更深刻的讨论。”

 

除了“逻辑思维”的加持,《枢纽》热卖有其基础:在知识付费盛行的当下,施展在某APP大师课上开设的《中国史纲50讲》课程有超过5万名订阅者,而《枢纽》正是对课程内容的系统化阐述。工科出身的施展因为“觉得不够有趣”而转向文科,获北大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西方政治思想史和西方文明史。在《枢纽》里,他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未来,中国会成为世界的枢纽。这一结论不是情感上的感性猜测,而是通过三千年的历史变迁进行的系统论证。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用对内的视角阐述‘什么是中国’,下半部分是用对外的视角分析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就是‘中国未来走向哪里’”,施展说,《枢纽》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答“何谓中国”,“只有说清楚什么是中国,才能说清楚什么是中国的国家利益,才能判断什么样的决策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

 

与上海读者的交流中,施展详细讲解了《枢纽》的学术框架和观点:在今天这片被称作“中国”的东亚大陆的土地上,数千年的历史呈现为一个多元体系的运动过程。这个体系内部包含中原、草原、海洋、西域、高原等几种主要的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区域,各个区域彼此间有着极为深刻的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关系。中国作为一个超大规模国家,从内部来看,是一个多元复合的体系,从外部来看,是现代世界秩序中的海陆枢纽。中国也正是因其内在的体系性,成就了外在的海陆枢纽地位,中国的超大规模则为其承担这一地位提供了必须的动能。

 

“图书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从各种视角重写中国史的著作,既有国人的著作,也有译著;既有传统式的史学著述,也有跨学科的历史研究,并且往往都出人意料的大卖。”在施展看来,“历史热”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且绝非偶然。一个迅猛崛起的大国,其崛起本身会造成所处体系的深刻变迁,过去所习惯的参照系不再起作用,基于该参照系所设定的国家目标也会失效。为了真实理解自己的处境,处在十字路口的大国往往都会关注历史,渴望通过对于历史的重新理解,来廓清当下,构想未来,从而将庞大的力量转化为对世界的建设性力量。

 

“由于所要处理问题的复杂性,使得这本书的叙述,必须在地理、历史、哲学、思想、经济、财政、货币、军事、人口、社会、法律、国际政治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综合下完成,由此才能对中国数千年的复杂历史、百年来的成败兴衰,以及这一切与世界的关系,给出统一连贯的解释框架。”施展坦陈,因《枢纽》所涉问题宏大,所触学科庞杂,在各种领域的讨论都只能浅尝辄止,而对于新书出版之后引起的种种讨论,他也表示都在预料之中。“最重要的是把新的问题、新的论域打开,激起一定讨论,使得我们民族对于自身的历史处境形成更清晰的自觉,这就是作为作者对于这本书的最大期待。”施展说。

题图来源:主办方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