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老宅纪事(二) | 父亲的剪贴本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慧华 2018-03-18 13:10
摘要:父亲接受了我们的建议,一个人呆在楼上,用几个礼拜的时间,整理他的“宝贝”。

 

位于闵行区颛桥镇中心村的老宅要动迁了,住了一辈子老宅的父母,在80多岁的高龄面临第一次搬家,可谓是——伤筋动骨。

有着我们童年、青春记忆的小河、村宅,将不复存在。我们姐妹仨成长的欢乐,当年过着感到煎熬、现在想起觉得珍贵的日子,仿若就在眼前。

半个世纪以上的日积月累,看着很多堆在家中经年不用的老物件,记忆就这样一点一点被唤醒。这些放着不用、丢了可惜的东西,被我们反复掂量着要不要保留,两代人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割舍这些,如同去除身上的精血一般疼痛——

 

 

父亲属猪,今年已经84岁了。

 

虽然只是技校毕业,但在父亲那个年代,在当时的沪郊农村,也已经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了。

 

父亲一生坎坷,但始终忠诚于1952年他18岁入党时的誓言。忠诚于共产党,信仰共产主义,耿直,坦荡为人。

 

父亲曾经担任过北桥农业中学(北桥中学的前身)的校长,因自觉文化程度不高、担任校长“名不符实”而请辞。他参加过“四清”工作队,担任过乡办卷布板厂党支部书记、乡修建队队长等职。后来,响应国家号召下乡务农,再后来又在杭州一工厂保卫科工作过。1974年落实技校生下乡务农回调政策之时,他被调回上海市蔬菜公司工作一直到退休,农业户口也改成了城镇户口。

 

不管在什么岗位,读书看报一直是他的最爱。在那个革命加拼命的火红年代,父亲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无暇照顾家里,无暇关心我们,把整个家一股脑儿全撂给了母亲。

 

 

1994年,退休后的父亲,除了伺弄三分自留地外,剩下的时间就是读书、看报、剪贴,再就是写他白话文体的“诗歌”。用母亲的话说:“你爸爸是因为家里穷,供不起才不读书的。要是放在当下,照他好学的劲头和写作的勤奋,指不定有多大的成就呢。”

 

父亲有一个持之以恒的习惯,喜欢剪贴报纸上的各类文章。20多年了,父亲积攒了一摞又一摞的剪贴本。

 

读书、看报、剪贴、汇编,让文化程度不高的父亲知晓天下事。我儿子总说外公是“万宝全书缺只角”。母亲总是说,你爸爸的聪明才智全用到剪报上了,家中都可以开剪报展览了。

 

几度春夏秋冬,几番去粗存精,在父亲的剪刀下,一本本《生活养生》、《时政资讯》、《小说连载》像模像样地“出版”了。

 

 

父亲的剪贴本,曾经从他的手里转到大伯、东家伯伯以及各位叔叔伯伯的手中,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加上我先生经常给他带回去的各类人物传记、官场小说等书籍,他们借了还,还了再借,我们的老宅俨然是一个小小的农家图书馆。

 

劳动之余,父亲总是架起老花眼镜,阅读一份份报纸。报纸是我和姐姐分别带回去的。说来奇怪,老宅订的报纸,总是收不到。无奈,只能订在我和姐姐家。

 

《南方周末》、《新华每日电讯》、《报刊文摘》,都是父亲要求我们订的。父亲看报纸,无关乎出版时间,只在意是否有“中意”的文章。有时,一份《南方周末》,几乎都贴在他的剪贴本上。

 

如今,尽管已经进入移动阅读时代,但父亲仍然要求我们给他订报。搬入新家后,报纸可以送到楼下的报箱了,不再需要我们一摞一摞地往回带了。

 

要动迁了,父亲的那些“宝贝”必须断舍离,但这,对于父亲来说,是极为困难的。

 

 

那些日子里,他总是一边整理着这些报纸、书籍和剪贴本,一边嘟囔着“都是好东西,扔掉实在可惜了”。

 

我们劝慰父亲:“这些书和报刊都已经有十几年了,发霉、有细菌,再说现在有互联网,什么都可以查到。没有必要拿到新居,拿去了也没有地方放呀。”

 

尽管我们已经为父母装修好了三居室,还为老父亲单独留了一个书房。但父亲的“宝贝”实在太多了,全部搬走,恐怕是要塞满整个书房的。

 

父亲接受了我们的建议,一个人呆在楼上,用几个礼拜的时间,整理他的“宝贝”。粗选,是留下了几十摞他认为必须要带走的剪贴本。我们觉得太多了,父亲又忍痛割爱,又不得不丢弃了一部分。

 

但看看父亲要求带走的,依然还有很多。我们不想让父亲在焦虑中再度选择,答应他把这些全部带走,还给他配了书桌和书橱。

 

其实,不是我们不想带,而是动迁后的新居虽然有一百平米,但对于两层小楼都塞满各种物件的父母来说,还是小了很多。

 

从2月3日搬入新居,父亲的全部注意力都在他自己的书房,拆包,整理,乐在其中。

 

 

父亲一生依赖母亲,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书房没有母亲的介入,几天下来仍然乱糟糟的。母亲看不下去,拄着拐杖帮忙。老夫妻俩是一辈子“秤不离砣,砣不离称”,扯着嗓子拌嘴,又相互搀扶着前行。

 

动迁,对我们来说,感觉是不舍,但对老迈的父母来说,无异于一次伤筋动骨的重生。这种疼在心里的痛,做儿女的我们是无法完完全全感同身受的。

 

 

在带与不带的两代人的冲突中,我们明白,其实父亲更想留下的,是这座老宅,是他用脚步丈量的土地,是他用汗水浇灌的三分自留地,是他和母亲靠着自己的双手建造起来的两层小楼……

栏目主编:黄勇娣 文字编辑:黄勇娣
图片摄影:吴立德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