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上海开“中国系列”全英课程,引“一带一路”15国高管高工选修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18-03-16 14:31
摘要:“No road,no economy.”为了向外国人讲好“一带一路(One Belt,One Road)”的故事,中国这句老话“要致富,先修路”被邱夷平教授演绎为英语,全场听讲者被这位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的幽默与思辨风格所感染。

“现在,欢迎提问。”15日晚,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内,十多面国旗树立在讲台两侧。当全场掌声落下时,《锦绣中国》英文版首讲人、海归教授邱夷平将话筒传给前排听讲的“留学生”,没想到第一个提问者就用英语说:“这其实不是一个问题,只想感谢邱教授给我们上了这么好的一课”;又没想到,当话筒转给后排另一位同样身着橙色套衫的女士,她也起身对这门主讲“B&R(一带一路)”的中国课表达了粉丝般的谢意。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听课者,都会心地笑了。

当天,沪上高校出名的“中国系列”公选课首推全英文新课程,东华大学专门面向留学生开出《锦绣中国》,选修人数超过120人,留学生国别超过50个,从法国到肯尼亚,从伊朗到乌兹别克斯坦……

 

有意思的是,这节晚间课程还吸引来一批橙衣“嘉宾”,来自15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33名纺织行业高管、高级工程师、高校专业教师等,在2018纺织服装产业“一带一路”产能国际合作高级研修班之余,也前来进校选修。

“No road,no economy.”为了向外国人讲好“一带一路(One Belt,One Road)”的故事,中国这句老话“要致富,先修路”被邱夷平教授演绎为英语,全场听讲者被这位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的幽默与思辨风格所感染。

 

邱夷平在美国名校名企求学工作18年,又与太太双双回国从教从研15年,他诙谐地把自己的英语称为“带着江南口音”,通过“双声道、立体声”,把自己亲历的中国与世界向留学生们与海外研修者娓娓道来。

关于《“一带一路”与中国及世界纺织业的发展前景》的主题,每一张讲课PPT似乎带着邱夷平的亲眼见证。讲到古今丝绸之路,他告诉学生,去年一如既往连续第七年组织博士生、硕士生发起全国高校纺织援疆团,走遍这个盛产长绒棉的地方;讲到海上丝绸之路,他告诉学生,在泉州这个海上丝路的始发港,找到了中国最古老的清真寺;讲到友好邻邦,他告诉学生,别人问他巴基斯坦什么风景最最美,他说“最美风景就是人,因为感觉一家人。”邱教授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他在海外留学、讲学、带国际学生的经历,都是这堂课的故事来源。

同时,身为东华纺织学院前任院长,邱夷平更带给听课者最新的专业见解。他直面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回避纺织业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困境,强调转型升级,主打先进制造,走向高性能纤维产品的产业链高端。

 

“除了吃以外,中国人也很勇敢,敢于尝新、尝鲜。”邱夷平在风趣中“划重点”,说自己刚刚参加巴黎学术会议,发现中国品牌的共享单车还没什么人骑,但国内已全民接受,成为流行交通工具。他相信,中国将像高铁一样创新驱动、快速运行,并欢迎各国搭车。

“来华留学生是中外文化交流新使者,也是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不可或缺的听众。”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吴小军说,2017年东华大学来校留学生总数近4800人,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表示,人才资源是国际交流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的第一资源,培养“知华友华”的留学生,从课堂教育的国际传播做起。

 

“以前对中国文化还有些陌生,现在学校给留学生开了《锦绣中国》,很亲切很喜欢。”即将回国工作的孟加拉国留学生华盛兴奋表示。3年前在中国政府和东华大学支持下,华盛来到申城校园研习纺织,亲历改革开放“三年大变样”。他说,中国发展充满活力,每个人变得更加自信,他要把中国故事带回去,为两国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也添一笔。

题图来源:王宇 摄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