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视觉 > 见识录 > 文章详情
爱申活 暖心春|【大学生的新春视角】小城、小摊,三个修理摊的故事
分享至:
 (9)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钰婧 2018-02-23 08:00
摘要:浙江永康,一个普通的江南小城,三个负责修理的小摊,散落在不起眼的角落,仔细修补着岁月、人生……

浙江永康,一个普通的江南小城。临近过年,街上车水马龙,大家都在忙着采买年货。

与热闹喧哗的购物步行街隔着一座解放桥,在南苑路广场的出口,冯阿婆像往常一样,准时八点出摊,身边的车辆川流不息,冯阿婆就安静地坐在那儿,修理着邻里乡亲送过来的各式钟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冯阿婆坐在摆满了各式各样钟表和零件的小推车后面。


冯阿婆的修理铺已经开了四十多年了,这修钟表的手艺也是上一辈传下来的。

“我的公公是黄埔军校毕业的,说想学一门手艺就想到了学修钟表。我的丈夫就是跟公公学的,他是从1977年开始,那时候在解放街开了一家小店,我嫁过去也就跟着他学。”

“我老公干了41年了,我干了34年”,冯阿婆告诉记者。

 

小小的修表摊,冯阿婆一坐就是29年,再没换过地方。

 
见证岁月流逝的钟表。

 

冯阿婆夫妻俩起初学的时候手表还并不盛行,做手表零件的也并不多,很多手表零件甚至只能靠他们自己打磨制造。随着手表花样的增多和复杂化,他们也只能自己去摸索去学习;遇到难修的表,修了拆,拆了修,翻来覆去地修,“因为承诺客人要修好就一定要修好!”


修理钟表的零件。

 

“之前开店的时候有手表的人不多,农民呀、打工的人呀买了表是要藏着的,拿一块布好好地把表包起来放在兜里”,冯阿婆说:“城里很多人都是到我这里来修的,之后来的大多就是老顾客啦。现在也有在义乌生产手表小商品的人跑过来修表,还有人从温州那边赶过来找我修表。”

 

各式各样的工具。

 

因为店铺租金涨得太快,价格从最初的十块钱一个月涨到了后来的一百块钱一个月,冯阿婆和她老公商量着把铺子从实体店铺搬出来,改为小摊子,29年前开始就一直待在如今的地方,再也没有挪过位置。

 

工作中的冯阿婆。

 

“就是怕顾客找不到我。他们把表放在我这里修,过一段时间再来找我拿,有一次一位顾客打电话给我,说他有事情来不及拿表,怕第二天拿不到了,我说没有关系的,你在哪里我帮你送过来都可以,不着急”,冯阿婆说,哪怕是下雨下雪天,自己也会一如既往的出来摆摊,在小推车上搭一个大伞,安安静静地坐着修表。

 

 冯阿婆透过一个卡在眼窝里的圆柱形放大镜,盯着那些细小的、让人眼花缭乱的齿轮。

 

冯阿婆说自己以前其实是一个很活泼的人,学修钟表以后变得内向、低调了,也沉静了很多,很能稳住,内心不浮躁,“修表不能浮躁,不然永远都修不好……记得有一次遇到一块难修的表,好几个小时还没修好,就沉住气,先把它放到一边,等第二天或是过一会儿心情好了的时候,再拿出来修。”

“生意挺好的,现在用表的人多了。有好些人经过这里的时候看到我的铺子也会留意,下次表坏了就拿过来修”,冯阿婆告诉记者,自己的两个儿子现在都在杭州做服装生意,已经没人来传承这门手艺了。

“遗憾是遗憾,但是也没有办法,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学,我们当时和现在的时代不一样了”,冯阿婆说。


修表摊的工作台。


“以前学修表是为了生计、讨生活,不过现在修表对我来说就是一项乐趣了,自己把表修好了觉得很开心,有成就感,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这么多年冯阿婆修表一直都是良心价,到了天黑就收摊,不累的话吃完饭就到家附近散散步,锻炼锻炼身体。

家里不缺钱,冯阿婆心疼老伴,让丈夫在家休息,享享清福,她自己闲不住,依然每天出摊,方便别人,自己也过得很开心。冯阿婆觉得这种平平淡淡的日子很惬意,挺知足的。

 

* * *

 

离冯阿婆的修理摊大概不到一百米,是一家开了三十几年的补鞋铺子。

胡大爷和邱大妈夫妻俩在一个老小区后的小巷里搭了一个雨棚,一年中大概有340天,骑着三轮车,载着用具,到这里修鞋。

 

雨棚下的修鞋摊。


胡大爷的母亲传下来的修鞋工具。


修鞋的工具盘。

 
多年积累下来的好口碑和实实在在的好手艺,让胡大爷和邱大妈的补鞋铺子在永康城里小有名气,记者采访时看见修鞋的顾客排了长长的队伍。

 

为顾客修鞋。

 

“好多人都认识我们了,有一次出去旅游碰到老乡,他还问我‘你今天怎么不补鞋了’。连电视台、报纸都来采访过我们呢!”胡大爷笑着跟我说,脸上是藏不住的骄傲神色。

 

正在补鞋的夫妻俩。

 

“我的儿女都是自己做生意的,他们叫我们不要干了,退休养老,可我们闲不住。”胡大爷说他希望利用有生之年,自食其力。


  * * *


在城区的北端,69岁的应大爷正坐在暖暖的阳光下修理自行车,后车轮缓慢转动,时间仿佛一下子慢了下来。

 

应大爷的自行车修理铺。

 

应大爷的修车铺是三马路上一间小小的屋子,堆满了轮胎、零件和各种工具,空气中飘着润滑油的余味。应大爷的听力已经有些模糊,常常需要大声说话才能听清他人的询问。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尽管身边就是并不宽敞且常常拥堵的街道马路,尽管车辆与地面的摩擦声此起彼伏,应大爷就只是干着自己的活儿,安安静静的,好像不被任何事物所打扰。


正在修车的专心致志的应大爷。


如今本地居民几乎家家户户都至少拥有一辆汽车,外来务工人员大多也不再使用自行车出行。“现在电动车越来越多,生意早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但是我还是会一直干下去的。

老顾客如果来了没看见我,还会打电话问我怎么了。不能让他们找不到我啊。能够被他们需要,我也挺开心的。”


乐呵呵的应大爷。


“我觉得现在的生活挺好的。”这是采访中老人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跟全国的很多地方一样,这个处于浙江中部的小县城如今越来越富裕了,老人们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舒心,每天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为邻里乡亲带来便利,把自己的日子过得踏实又充实,是多么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啊……

栏目主编:张春海 文字编辑:张驰 图片编辑:张驰 编辑邮箱:8903168@qq.com
本文采写拍摄,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系学生。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