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新春走基层】武汉大学生人才公寓:筑巢引凤,“拎包入住”够了吗?
分享至:
 (7)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向凯 2018-02-20 16:31
摘要:“留住大学生,不能‘顺其自然’,要‘刻意人为’。”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说。

“毕业后,说什么都不会留在武汉”,在武汉高校圈,这句话曾广为流传。

 

这可能是武汉这座中部重镇近年来面临的尴尬之一:全城80多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多达百余万,高等教育规模在国内位居前列,但毕业大学生输出的多,留汉的少。

 

“留住大学生,不能‘顺其自然’,要‘刻意人为’。”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说。2017年初,一股前所未有的“招才”旋风,席卷江城各大高校:武汉市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确保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

 

留住人才,首要的便是解决居住问题。作为“筑巢引凤”的举措之一,大学生人才公寓正在江城“四处开花”。

 

从专科生到博士,拎包入住

 

两年前,25岁的张博文也曾和同学坦言,“以后一定不留武汉”。来自孝感的他,毕业于武汉一所高校的计算机专科专业,第一选择是到上海、杭州等城市工作。

 

2017年初,张博文听说武汉推出多项针对大学生的优惠政策,包括解决留汉大学生住房难问题、放宽大学生落户条件等,便从杭州回到武汉,在素有“中国光谷”之称的武汉东湖高新区金融港一家公司做程序员。

 

2017年7月3日,在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三个一批”发布会上,武汉市政府推出第一批大学生人才公寓,分布在市内13个辖区。张博文发现,在自己上班的金融港就有一处,便在网上填写了申请表。9月看房,家用设施一应俱全,拎包即可入住。10月,他拿到了配租钥匙。

 

2月14日,春节长假前一天,记者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金融港大学生人才公寓见到张博文。他过年不准备回家,提前买好了鸡蛋、饼干、牛奶等食品。张博文带记者走进他5楼的房间。这是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单间,空调、卫生间、热水器、床、书桌、衣柜等,都是按照统一标准配置的。张博文把屋内摆设稍加调整,再添置一台电磁炉将洗手池变成厨房,拉上一层窗帘布把卫生间与卧室隔开,贴上壁纸,“房间虽小,但满足基本生活绰绰有余”。

 

来自襄阳的张欣(化名)去年9月底入住,他也在金融港工作,之前在外租房。周边的月租金一般要1000多元,人才公寓按照市场价打7折,每月700元;水电与普通长租公寓商业标准不同,采用的是民用标准,电费约0.5元一度。张欣告诉记者,租客们有个微信群,“这里住着安静,便宜,普遍都比较满意”。

 

詹维纳2月刚搬进公寓,他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在金融港烽火通信工作,听同事说住宿条件不错,便也申请了。此前,他住在公司安排的员工宿舍,路途较远,而今,他上班只要步行十多分钟。

 

詹维纳告诉记者,申请大学生人才公寓只需满足“毕业三年内、无自有住房”条件,提交个人基本信息、学历学位、工作证明等,通过网上申请、资格审核、配租登记、签约入住4个环节。“有不少我认识的博士也住在这里。”詹维纳说。

 

期待将“巢”打造成“家”

 

据武汉市公布的首批人才公寓情况,3605套公寓分布在武汉全部13个辖区内,包括单套、一室一厅、二室一厅等简单装修后的多种户型,房源则五花八门,有市中心的商品房配建、政府投资、新建、租赁、园区配套等不同形式,毕业生按照工作地点就近申请。

 

金融港大学生人才公寓位于金融港青年公寓内,后者是金融港园区的配套设施。据园区物业管理方武汉丽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金融港二期主任助理陈龙介绍,公寓建于2012年左右,2017年8月将9座公寓楼中的一栋翻新成大学生人才公寓交付使用。“目前主要申请者来自在金融港140多家企业上班的职工。”陈龙介绍,眼下的物业服务难以做到“管家式”,以前作为员工宿舍只需对接几家公司,而现在对接的是两百位不同想法、不同需求的年轻人,“比大学宿管还难”。

 

张博文回武汉工作后,考虑到人才公寓离公司近,步行只要8分钟,排队3个月依然坚持申请,为此还专门在长租公寓住了两个多月。除了审批程序需要长时间等待,更让张博文觉得不如意的是人才公寓的“单调”。他曾想向公寓管理方申请设立公共空间,住户相互交流、举办活动,但因为没有合适场地,只能作罢。

 

“当初想到一线城市发展,看重的是大城市的活力和公平、人性化的环境。”张博文说,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渴望有更多的生活乐趣,而人才公寓目前无法满足,“这里缺少一种氛围,难道仅仅是用大学生身份换来几百元钱的租房补贴?”

 

更头疼的是交通。这里地处三环的上下入口,是进城区必经之路,虽然离光谷不到10公里,却至少要花费1小时;商业配套也不健全,大型商场、娱乐设施匮乏,“如果一下车就被堵住,抬头一看全是宾馆招牌,满眼是工地扬尘,那武汉的吸引力在哪儿呢?”张博文不时这样自问。

 

城市的“人才争夺战”近年来打得火热。为了留住人才,提高城市竞争力,武汉、成都、重庆、长沙等地纷纷推出各种人才引进政策。武汉成立招才局,聘请企业家陈东升、雷军为“招才顾问”,实行“百万校友回汉计划”等,力度空前。按照武汉2017年发布的《关于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每年建设、筹集50万平方米以上人才公寓,5年内满足20万人的租住需求。

 

但依靠人才带动城市发展,光是“筑巢”恐怕显得单薄,更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巢”打造成“家”,满足年轻人各方面实际需求,包括产业链、就业环境、文化氛围等。正如张博文所言,“城市最好的留人方式是让人主动留下,而不是‘有所图’”。

 

编辑邮箱:alexklj@126.com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