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学思践悟十九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怎样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两个重点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凯锋 2018-02-09 06:40
摘要:既内外有别又内外融通,既坚持本土特色又善用国际话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此,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怎样的?十九大报告这样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中可以发现,无论是五千年中华文明、革命文化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聚焦的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本土特色。与此同时,在国际关系和对外文化传播中,十九大报告又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体现中华民族主动自觉的责任担当和话语表达的国际视野。

 

既内外有别又内外融通,既坚持本土特色又善用国际话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战略。

 

新时代对文化建设提出什么新要求

 

新时代,要求在理论上进行新拓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因此就要更加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融合,并在此过程中讲清楚文化的现代性。也只有在这个角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够得到合理的归位和落实。

 

新时代,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深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因此要有效应对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并发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引领作用。

 

新时代,面临新的社会形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因此要融入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体现价值判断与日常智慧的良性互动。

 

新时代,要在对外开放和国际战略上更加积极作为、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对历史责任的自觉担当,也一种勇气和智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因此要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结合起来,在共同价值的基础上呈现其现实形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土特色

 

(一)深度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动融合

 

中国近现代以来,逐步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1757年乾隆海禁隔绝了中国直接跟上西方工业化的可能。两次鸦片战争赔款割地,中国从世界经济大国沦为任人宰割的落后国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没有帮助中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实现工业化,而是陷入军阀混战割据格局,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在世界经济第三轮长周期的危机和战争阶段(1815-1925),马克思主义思想进入中国并在共产国际支持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其后近百年,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承担起完成民族复兴、中国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位一体的历史使命。

 

当中国刚刚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尝试,对现代化本身的含义、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动员的价值导向等曾存在肤浅和片面的认识,也走过弯路,有过经验教训。如果说在现代化启动阶段,我们更注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发展,更关注政治层面上的主动推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价值有较多批评的话,那么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并且有可能更多地从建设性的角度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系统,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持续产生正面影响。

 

(二)有效回应、成功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从市场经济的伦理辩护与道德滑坡的争论、人文精神失落与躲避崇高的较量到劳动价值论的正名、公平效率问题的位移等,我们一直试图解决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与市场经济自身逻辑的矛盾。事实上,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对市场和资本的利用。但是,生产方式的工具化一旦成为一种长久、客观的过程,工具本身的因果链条和内在逻辑不可能不影响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至少也会成为隐性的、潜在的价值取向发生作用。市场经济在极大地激发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的同时,也存在着狂热追求资本增值的内在驱动力,存在着把一切关系和价值包括道德情怀、职业追求和人际交往等都变成商品、都可以用金钱交换的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何有效回应这种趋势,又如何成功引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仁义理想与有道德的市场经济”、“经世致用与富有人情味的契约意识、竞争意识”、“中庸之道与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等关系处理上需要下功夫进行深入研究,这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土特色的又一重要环节。

 

十九大报告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以及弘扬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从各个不同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文化价值和精神支撑的期待,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如何具体融入市场经济提出了主要方向。文化价值观的本土建构,因此需要探寻有效回应、成功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应对市场和资本的巨大冲击和负面影响。

 

(三)具体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智慧和鲜活实践

 

真正适合新时代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实践需要的价值观,实际上是自上而下的倡导和自下而上的选择、认同相结合的产物。人民群众的实践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各地文化软实力落深、落细、落小的活动以及培育、提炼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正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益之举。

 

文化价值观建设融入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人民是否满意、是否认同。为此,我们要讲究“说法”和“做法”。很多事情我们仅仅“做得对”还不一定成功,只有“做得好、做得巧”,才能做到人民群众心坎里。 “做法”正是普遍意义上的“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还意味着我们要充分考虑主体多样性和差异性,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还意味着我们要眼睛向下,重视调查研究,了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把握沟通艺术,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给人民群众,及时反映和肯定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和日常智慧,有效地促进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良性互动。只有善于“植根大地”,才能避免理论与实际、导向与群众彼此脱节,才能使整个社会的精神生产适应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国际话语

 

社会主义文化在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建立和中国形象对外传播过程中凝练为一个标识性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化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主体的一种具体的历史形态,并以此对待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价值。这个共同体与其他不同层次的共同体之间是相互区别而非相互对抗的关系,是相互兼容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这个角度一定意义上既超越了本土特色,充分尊重文明差异和文化多样性,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和国际视野。

 

2017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倡导世界各国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其理念被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国际关系和文化发展战略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识性概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问题提供的总体价值导向。除了在学理上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共主体的层次、结构及其形态的存在和显现外,更应清醒认识到这个理念的倡导和践行,旨在追求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世界。不消极,不缺席,积极倡导,唤醒朋友,共同构建,是中华民族的价值立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全人类价值的共识。全人类共同价值并不是中国价值的输出与推广,而是世界各国人民价值交往与融合的产物,是多元价值共识的集中呈现,代表与维护着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选择与利益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理念不是国家主义而是世界主义,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命运与共,这不仅仅是全球价值观与共同体的变革,也是全球经济结构与利益调整的客观要求。

 

人类生活实践正在走向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祸福与共的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多元主体的一个层面,倡导告别文化霸权主义和价值独断主义,追求在多元之间寻求和平、和睦、和谐,进而主张和追求一种和而不同的理想状态。这些内容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与本土特色建构的目标和方向一致。尊重多元、倡导共识,体现了内外有别、内外融通的合理辩证法。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