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要被撤并的提篮桥地区,曾经有个自发集邮市场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龙钢 2018-02-07 15:57
摘要:从春天一直寻寻觅觅到了夏天。由于放暑假,笔者可以整天在“市场”寻觅。记得那是个大热天,天气预报说36摄氏度,其实热度不止!笔者发现原本热闹的集邮“市场”因为酷暑少了许多人,便冒着毒辣太阳,在人群里“蹲守”寻觅那张缺了的中共十大纪念邮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作为提篮桥地区的中心,东大名路、霍山路、海门路这一带可热闹了,公交47路、13路等终点站就设在此处,电车二场停车场里电车进进出出,上海著名的京帮菜北京饭店在此名声显赫,年轻人结婚,能订在北京饭店,脸上好有光彩。如果那时有人请客吃饭是在北京饭店,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都感觉好高大上。

 

 

除了有名的北京饭店,当时提篮桥地区还有个自发的集邮市场非常有名。这个形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提篮桥邮电局门口的“市场”,当年在这一带可“火”了,“市场”内最多时有上千人聚集在邮局门口的小广场上。每个人手上至少拿一本邮册,有时一个人甚至拿了四、五本邮册,大家你翻我翻,见到有喜欢的邮票,便开始讨价还价进行交易。那时卢湾工人体育场内的集邮市场还没开张,邮票交换交易当数这个提篮桥“市场”。

 

笔者从小受祖辈的影响,对集邮颇感兴趣。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祖父辛苦集的邮票全被时代所毁,一本都没有留下,至今想起都感觉十分遗憾。

 

由于当年集邮不象现在可以从邮局预订,主要靠人们寄信往来收集。集邮者要耐心地把邮票从信封上剪下后,放水里,再脱水,洗去胶水,再一张张集起来。所以那时谁要时有信寄来,那怕街坊邻居有信,笔者都会上门去“讨”邮票。我家三楼有位老婆婆,儿子在青海工作,每个月都会寄信来,她便成了我的专“讨”对象。

 

从各种信封上,这么一张一张来集邮票,有些不成套,只能去自发的集邮“市场”去寻觅,而当时要觅到一张你所需要的邮票,还只能到提篮桥邮局门口的集邮“市场”去。那时到提篮桥邮局门口集邮“市场”觅邮票的集邮者可以说都是集邮的真爱粉,几乎天天可以看到几只老面孔,有来自上海各个角落的,而附近杨浦和虹口的人则占了大多数。

 

记得当年笔者的邮册里有两张1973年发行的中共十大纪念邮票,那是父亲寄信给我留下的。但中共十大纪念邮票全套是三枚,缺了第三张。由于此邮票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行的,数量有限,再加上此邮票的开面比一般邮票要大一倍,大家都很珍惜,不轻易拿出来交换,所以市场上很难觅到。

 

从春天一直寻寻觅觅到了夏天。由于放暑假,笔者可以整天在“市场”寻觅。记得那是个大热天,天气预报说36摄氏度,其实热度不止!笔者发现原本热闹的集邮“市场”因为酷暑少了许多人,便冒着毒辣太阳,在人群里“蹲守”寻觅那张缺了的中共十大纪念邮票。

 

可能是人少的缘故,那天特别的幸运。傍晚时分,一本邮册刚翻了几页,几张中共十大纪念邮票就跃入眼帘,其中就有笔者缺的那张邮票。顿时心里一阵窃喜,心想功夫不负有心人,花费了大半年,没有白白来提篮桥集邮“市场”驻守。经过与邮票主人的讨价还价,这枚珍贵的邮票终于觅到手。后来,笔者在提篮桥集邮“市场”,还觅得了多枚现在看来非常珍贵的邮票:1977年发行的由华国锋题写的毛主席纪念堂纪念邮票、1950年发行的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纪念邮票等。现在想想,还是觉得收集的不够, 珍贵邮票觅得太少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提篮桥邮局门口的集邮“市场”人气渐渐走下坡路了,毕竟这只是自发形成的市场,人流开始逐渐流向了“后起之秀”的卢湾工人体育场内的集邮市场。如今,每当笔者再次路过提篮桥邮局时,都会不自觉地进去看看。虽然,邮局里的模样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子了,但一种情怀还在,一种记忆还依然留存在脑中。

 

时间已过去了近四十年,当年提篮桥邮局门口的集邮“市场”早已不复存在了,提篮桥地区也变成了北外滩地区了,时代在发展,但爱上海的理由,不正是与这样一个个小小的场景和时刻相关。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