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上海的早晨、韵味、节奏与未来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陆培 2015-11-21 09:58
摘要:上海人的生活态度与文化,跟别的地方不一样,精致、优雅,讲究上得了台面、讲究有“腔调”。上海人自己说这是“海派”文化。我说这是一种精致文化。

上海在国人的心目中一直占有特殊的地位。在我心中也一样。我自1985年“闯入”上海、定居上海,已有三十载,说起来也是“老”上海人了。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里生活,有得有失,有欢笑也有尴尬——但,这不就是生活嘛。如果不用音符,而是用笔,我相信,我心中的上海依然是一部百味交响乐。

 

早晨

 

早上,从靠近锦江乐园位于7楼的上海寓所的窗子看出去,不远的地方就是高架公路桥,这个时候上面永远挤满了汽车——各种各样的汽车,在排着队,如同一条小河,在缓慢地往前流动。初升的太阳从桥的那边照射过来,给整个高架桥、与旁边许多高高低低的楼房,涂上了一层光亮的边。

 

在上海,我自己不开车,虽说我有二十多年开车的经历,但嫌在城市里开车慢,开不动,开不起来。而在工作日的早上,堵车更成为了常态。这时候,乘坐地铁去位于淮海中路的上海音乐学院,就成了我的唯一选择。我常常笑着对朋友说,这才是“旱涝保收”——地铁总是准时的,没有堵车,无论下多大的雨。但有一点,在这个时间段,地铁很挤。你有时候得不顾形象——挤!先挤上车再说。冬天人们穿得多,每人的体积都变大了,一个块头变成了两个; 夏天更是挤得密不透风,上海仲夏的热度挺可以的,弄你一身汗,身体像个小喷泉。那次,院里研究生部请我去给暑期研究生大师班上课,早上8:30开始。这正好是地铁一号线最拥挤的时候。那天的温度高,又潮湿溽热,等我到了讲课的音乐厅,全身都湿透了,如同掉水里一样。我不好意思地向台下同学道歉,说这很不体面。同学们笑了,原谅了我。

 

音乐家长了双对声音敏感的耳朵。通过我的耳朵,我发现,现在的汽车多了,但似乎更安静了。你只见一辆辆汽车唰唰唰地滑行而过,如同在看幽默大师卓别林时期的默片。

 

而在上世纪我去国外留学前的八十年代,那早上的声音就丰富得多。一大早你就可以听到那自行车铃铛的声音,那可不是十个八个,或百个,而是几百上千个铃铛的声音——那时候的中国,可是以自行车大国闻名于世的。伴随着这铃铛的,还有叫卖声、牛车马车轮子辚辚压在马路上、呼叫人们倒马桶的声音,还有农村来的姑娘小伙老人家的呼叫,希望以一些自产的塑料碗盘来换取些烟票、粮票。各类声音,热热闹闹,也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韵味

 

上海人的生活态度与文化,跟别的地方不一样,精致、优雅,讲究上得了台面、讲究有“腔调”。上海人自己说这是“海派”文化。我说这是一种精致文化。

 

我是从广西来的。以我的一个好朋友的话来说就是来自于“老少边远”地区。八十年代第一次到上海人亲戚家里,我就被大大地惊了一下:房间也不大,但井井有条;桌子上有干干净净的印花桌布,脚下是暗红漆的地板,老旧了,走在上面格叽格叽地响,但一尘不染。稍显老旧的五斗柜上的瓶瓶罐罐很整齐。上海人都很客气,给客人煮个水浦蛋,放上几片那个年代见得不是很多的桂圆肉,这东西他们自己也不见得舍得常常吃的,但客人来了,一定要端给客人最好的。这是那时候上海人的待客之道。

 

与我家乡吃饭时大碗大盘子装菜(哪怕只是一些青菜之类)不同,上海人家里吃饭,盛菜的器皿都是些小碟子小碗,看起来数量很多——梅干菜、红烧笋干之类。但也有用大盘子装的,比如过年过节时的腌笃鲜,大瓦煲端出来,桌子中央那么一放,香的咧。那就是我的最爱——蹄髈肉、一些咸肉、时令冬笋,熬它个一天半天的,那汤雪白如奶,浓香扑鼻,喝上一口鲜死人。还有那红烧蹄髈,那么大,红彤彤鲜亮亮的。但上海人家在上这个菜的时候都是在你已经吃得肚子滚滚圆了,再也吃不下东西了——人家是留第二天自己吃的,呵呵。常常我在第二天学校食堂吃饭的时候,就会想起昨天晚上的这只大蹄髈,后悔没拼命多来几筷子……可惜现在上海人家里大多没有这样的菜式了。现在物质丰富,人们吃多了,要避免什么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所以,家里不那么经常熬汤烹煮腌笃鲜,更难见红烧蹄髈了。过年过节人们的节日聚餐都安排在了饭店。省事,但那种味道没了。多了许多的味精而已。

 

但是上海人还是一贯地那么生活精致——这种生活态度也影响了许许多多的新上海人。走在繁华的、据说只是上海人来逛街买东西的(外地人爱去的地方是南京东路商业街)、精品店琳琅满目的淮海中路街头,你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外地口音。但从穿着上你看不出谁是上海本地人,谁是外地人——都很时尚,很潮。而不过就在二十、三十多年前,上海以外的各地人们,说起上海人,还在又“酸”又羡慕地揶揄上海人——别看他们外表穿得那么光鲜,“螺蛳壳里做道场”而已啦。房间又小,吃饭没有很多小菜,都拿来穿到身上了!可现在,新上海人们也都接受了上海的精致文化,讲究衣着,讲究体面。

 

这也是人之常情——干净、整齐、满身散发出香味儿,这是自尊的表现,当然要比邋邋遢遢要令人尊敬。在那些“艰苦奋斗”的年头,上海人就是不接受那种辱没自尊的邋遢的装扮。上海精致文化的传统告诉他们,不尊重自己的人,别人也不会看得起你。

 

现在,全国各城市的人们,都接受了上海人为之坚持的精致文化,那是体面的文化,那是自我尊重的文化。

 

今天,上海还是走在时尚潮流的前列。

 

(本文刊登于今日《解放日报》。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