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医生自述:角膜捐献,无尽的等待
分享至:
 (8)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庆中 2015-11-16 00:05
摘要:一名眼科医生眼中的角膜捐献,以及其中悲欢离合的故事。

 

有视觉的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我将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与此同时,太阳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不知尽头的等待

 

“铃——铃——”

 

“您好,眼科手术中心。”

 

“大夫,您好,我是XX的女儿,我父亲在你们这登记了角膜移植手术,已经一个多月了,请问什么时候才可以给我们做手术呀?”

 

“只要有人捐献,我们随时可以为您做手术。”

 

……

 

几乎每周都要接到好几个类似的电话,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尽可能耐心地解释情况,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安慰,然后——让他们继续等待。

 

是的,继续等待。

 

说起来很无奈,我们作为上海市仅有的三家具备角膜移植资质的医院之一,理应为更多这样的患者带来光明,理应成为患者复明的希望。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我们不得不一次次让患者继续等待、等待。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角膜供体供不应求。尽管我们每天都有角膜移植专员24小时待命,手术室也24小时为角膜移植开放,没有角膜供体,也是难为无米之炊。

 

奇缺的眼角膜供体

 

为什么一个角膜竟需要患者等待如此之久?

 

这是由供求比决定的。在中国,角膜病居致盲性眼病的第二位,仅次于白内障。据2006年第2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中国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约有400万人,且以每年超过10万例的速度不断增加。400万人什么概念,相当于整个徐汇区常住人口总和的4倍!

 

我们拥有如此庞大的角膜需求量,而实际上我国每年实施的角膜移植手术不到5000例,不及每年新增患者数的1/20。

 

这也意味着,在中国,每年角膜盲患者等到角膜的平均概率只有1/1000左右。更有甚者,我国中西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和地区,角膜移植领域至今仍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

 

需求如此之大,角膜供体却十分紧缺。最主要的原因是——没人捐。

 

2015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这也就意味着,现在所有的器官移植,都要依靠个人的自愿捐献。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对角膜捐献立法,加上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角膜捐献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角膜材料供求之间的巨大差距,不仅严重限制了中国角膜移植手术的发展,也让数百万患者为了一丝光明陷入了无尽的等待之中。

 

他们的选择

 

尽管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有不少人作出了捐献角膜的选择。与这些捐献者接触,常常让我为他们的无私感动。

 

说说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角膜捐献吧。那天中午突然接到院里下达的紧急任务,要求我立刻动身前往郊区某医院,将那里一位捐献者的角膜取回来。

 

一路上我都在想,这会是一位怎样的患者?是什么让他(她)做出了捐献器官这样伟大的决定呢?

 

到达郊区医院的时候,我发现电台记者也到了,这意味着本次的捐献者身上一定有特别的故事。患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当我打开捐献者的病历时,发现病历首页赫然写着“女,23岁”。我心中一震:“这么年轻!”后来我才了解到,这个女孩是家中独女,在上海读大学,还差几个月就要毕业了。由于她患有脑血管畸形,在一场突发的脑溢血后,住进了医院。

 

千里之外的父母接到消息后立即赶来,迎接他们的却是一纸病危通知,他们甚至没机会与女儿再说上一句话。无法想象,这对父母将以怎样的悲痛去承受如此噩耗,这样的晴天霹雳足以击垮任何一对父母。

 

然而令人敬佩不已的是,这对从外地千里迢迢赶来的父母,在接到孩子的病危通知书后不久,共同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捐献女儿的眼角膜。

 

他们主动联系了医院,在医院和红十字会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这次角膜捐献工作。这枚珍贵的角膜很快拯救了一位由于角膜穿孔而失明的患者,使他得以重见光明。

 

对于我们这些医生来说,捐献角膜只是一个决定,而对于患者来说,那却是一个未来,一个新生。上周我还见到了那位接受了女孩角膜的患者,看着他的眼睛,我就仿佛看到了那个年轻女孩生命的延续。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角膜捐献都能如此顺利。

 

有一次,我和同事又接到了角膜捐献的任务。同往常一样,我们第一时间赶到患者所在的地方。可是到了现场我们才知道,捐献者家属内部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主张捐,一部分坚决反对。

 

红十字会和与医院积极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和劝导,本来一切都按着常规的程序在进行着,突然间,家属们对我们的身份产生了怀疑,要求我们必须提供自己的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

 

当时的我们真是哭笑不得,有哪位医生会随身携带这两本证书呢?何况在这样紧急的任务下,我们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就赶来,怎么可能会记得带上这两本证件?

 

但是家属非常坚持,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又打车回家,将各自的“两证”拿好,拿给家属们看。这一折腾,差不多就2小时过去了。

 

家属们看了我们的证件,仍然将信将疑,总担心我们是“贪图”他们亲人的器官,想从中“牟利”。

 

时间一耗就是几个小时,眼看时至午夜,家属们居然又开始怀疑起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身份来。最后,百般解释无效之下,我们只得放弃了这次捐献。

 

作为一个器官捐献工作者,这样的无功而返并不少见,除了极度的疲惫之外,更让人难过的,是家属对我们的不信任。不过,只要能让那些身处黑暗中的患者重新进入光明世界,这样的辛苦和误会也不算什么。

 

而我和我的一些同事,已经有了自己的决定:如果将来有那么一天,我们都会第一时间捐出自己的眼角膜,这将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也将是重获光明者的福音。

 

(作者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医生。本文编辑:李宝花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