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上海一周 > 文章详情
【李强一周】“长三角情结”
分享至:
 (6)
 (2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17-12-14 21:56
摘要:上海需要建立的新“长三角情结”——不但要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创造经验,对来自周边的现成经验尤其是制度性成果,也要有“主动对标”“为我所用”的意识、气度、敏锐度。

 

从12月4日会见老挝国会主席,到12月10日调研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并宣布开港,李强度过了七天无休的一周。其间尤受瞩目的,或许是他履新沪上之后的首次离沪考察。

 

12月6日至7日,李强和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率领的上海市党政代表团,用两天时间对安徽、江苏、浙江进行学习考察。舆论的关注,既在李强曾长期任职苏浙的经历,亦在其出任上海市委书记仅一个多月就到访长三角的安排。人民日报的报道就写道,尽管外界猜测李强“迟早会有一次‘长三角行’,但没想到,这一行动来得那么快”。

 

来得那么快,自然有其缘由。此前在松江、嘉定调研时,李强都提到,作为同长三角城市接壤的地区,特别要在长三角协同发展上有新作为。而时下,上海同三省共同谋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是当务之需。

 

“长三角一体化”提了许多年。“一体化”的构想基于长三角的特殊区位优势,以及城市群高度发达的特质。而长三角省市间在地缘、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深度关联,也意味着舆论所谓“长三角情结”并不是李强的个人情结,而是长三角各省市共有的某种“情结”

 

尽管早有概念,但“一体化”在实践中仍遭遇诸多障碍,“一体化”的潜能并未完全发挥,尤其是各地都发现“独善其身、独惠其身”发展已经难以持续,扭转观念、强化协同,就成为必然趋势。

 

多方协同需要有人牵头。素来被称为长三角“龙头”的上海,当然不遑多让。

 

而在区域内,上海又是特别需要强化“长三角站位”的一个地方。

 

苏浙皖多地早已将“对接上海”作为最重要的发展方略,对上海的一举一动高度灵敏。他们随时捕捉机遇,并尝到巨大甜头。

 

与之相比,上海主动同长三角的对接,还大有潜能可挖。在发展日益突破行政区边界、强调区域联动联通的语境下,上海若不能充分有效对接长三角,意味着将失去一个巨大机遇,乃至让发展此消彼长。

 

由此就能理解今天特别强化长三角协同之于上海的意义——它既是责任,也是需要。

 

同时,此行既是谋划“对接”之行,亦是学习“对标”之行。长三角许多地方,已在发展中为上海创造着经验——从江苏“不见面审批”中体现的改革力度,到浙江特色小镇中呈现的“创新浓度”,以及安徽在科创平台建设、前沿技术研究方面的成果,均在不同程度上为上海提供启示甚至样板,也是上海代表团重点学习的“点位”。

 

这样的安排,呼应了李强在上海反复强调的“横向纵向比较”意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今天上海需要建立的新“长三角情结”——不但要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创造经验,对来自周边的现成经验尤其是制度性成果,也要有“主动对标”“为我所用”的意识、气度、敏锐度。

 

而长三角地区本身就具有诸多共同话题和共性问题。针对这些方面,更高效地谋求并推广共同方案、尤其是制度性的解决方案,就是今天深度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要义。

 

李强在长三角之行中特别提到,要提升已有的长三角重大专题合作机制的运行质量,建立健全更有力的合作、推进机制;更要通过区域发展规划对接、重大国家战略和改革联动、建立统一开放协同的市场体系等,共同提升长三角作为一个整体的竞争力。“成功的经验做法可以率先在长三角复制推广,实现成果共享,由此放大改革创新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

 

当然,深度合作绝不等同于只有宏大叙事。李强也表示,各地找到共有的难点、痛点,共同解决一些短板问题,正是快速提升区域合作质量的突破口。同时,这也是人们检验“一体化”成效最直观的试金石——比如,一条条“断头路”,能尽快打通吗?

题图来源:百度地图截图 图片编辑:雍凯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