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际 > 世界观 > 文章详情
中国学生留美,就能找到人生价值?
分享至:
 (9)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Janet Eom 2015-10-28 23:32
摘要:在问及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方面的问题时,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回答几乎没什么不同,“迷茫”成了高频答案。出国留学未必能找到所谓人生价值、意义。

 

一本书和一篇文章直击中国、美国教育的共同隐患,也道出了时下全球性的高等教育问题。

 

耶鲁大学教授William Deresiewicz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这样评价美国精英学生:“(常春藤的学生)为追求别人眼中的成功而变得束手束脚,不敢尝试风险和挑战,常常担心恐惧,也时时陷入迷茫。”

 

在中国,一篇题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的文章也在微信上热传,文章在肯定Deresiewicz观点的同时,也评论了中国教育,称中国优秀学生也如美国学生一般,因习惯优秀而恐惧失败。中西两种教育体制风格特点虽迥异,育人结果却都不够完美。

 

文章假设了两位学生,一位是发奋苦读考入清华大学的中国学生小明,一位是凭借领导才能和体育成绩进入耶鲁大学的美国学生Joe。从表面看来,小明和Joe没有什么相同点,但实质上确并非如此。中国教育的重点要求考试成绩,美国教育的重点要求简历中含有丰厚的课外活动内容,两者都是“资格”的某种形式。

 

 

其实,对于中美两国教育问题,两国教育专家早已发声批评。2012年5月,北大教授钱理群便将“精致利己”的头衔放到了当代中国学生头上,称中国一些学府培养出的学生,不少是“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相比之下,Deresiewicz的措辞虽较为温和,但对美国教育不赞同之意也同样明显。他称美国学生常常会陷入“毫无目标,也不知道如何寻找目标”的迷茫境地,称美国精英学生是“温顺的绵羊”。

 

对此,哈佛大学校长Drew Faust在回答“为何哈佛那么多学生往华尔街奔”时,坦陈一方面,学生想要成为大家眼中的成功者,一方面又想要过自己心中有意义的生活,但他们却不清楚如何将两者合二为一。

 

中国教育专家早就意识到学生对多样化教学的需求,也协助启动了不少教学试点。北京大学2007年建立了元培学院,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和选择专业的自由,帮助学生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但当下,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现象仍非常普遍,家长希望通过国外教育帮助学生找到人生价值。有报道称:“如今,一些家长对中国大学教育抱有失望情绪,认为大学课程缺乏对学生创造力或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但问题是,美国的教育真能实现家长和学生们的心愿吗?

 

 

其实,在问及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方面的问题时,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回答几乎没什么不同,“迷茫”成了高频答案。出国留学未必能找到所谓人生价值、意义。

 

吴千语(音)在美国读书,也曾与洛杉矶的寄宿家庭共处了很长时间。她告诉我:“我仍旧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她之前去过日本,也以交换生身份去过香港,但这些体验并没有真正帮到她。

 

中美学生差异很大吗?答案也是否定的。美国学生Alyssa Farrelly曾在北大学习。据她描述,“美国人对中国学生存在预设印象,但只要他们接触中国学生后便会发现,原来这些人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他们不是学习机器,他们也喜欢校外生活,跑步,看电影等等”。

 

Matt DeButts是中国外交学院的外籍教师,他觉着“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没什么不同”,中国学校课程虽更加重视分数、记忆力等方面,“但中国学生常常会利用课余时间,探索自己的兴趣,如翻译一些诗歌,到其他学院旁听博弈论课程,或翻阅些兽医方面的书籍等。”

 

他这样对比中美学生的环境差异:“广泛涉猎与专业无关的知识,在中国还会被人看成是在‘不务正业’,但在美国,情况完全不同,美国学生甚至会争当那个‘最奇怪的人’”。


 

美国教育确有可借鉴之处,鼓励学生探索精神,满足学生好奇心的教育方式便是其中之一。如今,一些中国学生正尝试改善这一点。

 

同样地,美国教育界人士也在积极尝试教育的新思路,其中必不可少地参照了中国教育的经验。

 

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Yong Zhao在《中国为何拥有世界上最好(和最差)的教育体制》一书中称,目前美国教育改革向标准化测试的方向靠拢,事实上也是在向中国教育借鉴经验。

 

美国前总统布什2001年签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案,奥巴马则在2009年提出的“力争上游”教改计划,以及美国《州共同核心教学标准》的实施,使得以考试为基础的教育制度在美国教育中开始流行。

 

此外,宏观经济因素也是中美两国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博弈美国本科》的作者陈镛方9月在《彭博商业周刊》发文称,美国教育目前正在“工业化”,学校学费不断攀升,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惨淡,文理学院录取学生人数逐年递减,毕业后能赚钱的专业,如财务、工程、法律、会计却能引得学生蜂拥而至。

 

陈镛方认为,美国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理教育正在迅速衰弱,只在少数学院还保留着原貌,且该教育正逐渐成为富裕学生的专利。亲历中美两国教育的学生鑫安(音)也描述称,在大学寻找人生意义已经成了全球性的课题,“学生们正变得越来越受利益驱使,现实的力量也迫使他们不得不做出妥协。”

 

(本文摘自“中参馆”,制图:孙欣悦,本文编译:吴海阳,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