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面对紧追其后的绍兴嘉兴,温州如何守住浙江“铁三角”地位?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孔令君 2017-11-22 17:57
摘要:温州人有自信,因为敢为天下先和敢于吃苦的温州人精神永远不过时。

今年以来,不少温州人都知道了一个新名词:“铁三角”。 

 

当然有些人不以为然,在浙江省内,杭州、宁波之后,多少年来温州都是排名第三的主要城市。至少从上世纪80年代起,温州人敢为天下先,闯出了名堂,尤其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刊出《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之后,温州的个体私营经济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1999年开始实施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杭甬温为三个中心城市。一些温州老百姓对此有着看似理所当然的逻辑:你看车牌号,省会杭州是“浙A”,计划单列市宁波是“浙B”,紧接着便轮到温州的“浙C”了。  

 

不少温州人习以为常的自豪感,近些年似乎打了折扣,现实不得不令人警醒:温州和杭甬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一直身居其后的绍兴、嘉兴,邻近的台州在GDP上也快赶上来了。近些年温州曾经有十多项增长指标排在全省末位,就2016年的GDP总量而言,温州约为5045亿元,首次突破五千亿大关,仍居全省第三,可绍兴约为4710亿元,差距并不大。要知道,前些年绍兴GDP还曾一度追到与温州只有数十亿元之差,更何况绍兴、嘉兴等地人口仅为温州的约一半,若要算人均GDP来更是“寒碜”。  

 

有人辩解,说温州人多在外做生意,资金、人脉都不在温州,因此温州其实并不“穷”;还有人说,温州人的小微企业数量众多,若能抱团发展,则转型升级潜力无很大……但无论如何,巩固和提高温州在浙江省内“铁三角”的“江湖地位”,是关于温州人“面子”和“里子”的当务之急。  

 

值得庆幸的是,当下的温州正从前些年金融危机中走出来,老板跑路、民间借贷互保链断裂等都成了过往风波。数日前,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耕向记者介绍:“银行贷款不良率从最高峰的4.68%下降到目前的2.17%,金融生态基本修复。”有人评价,这是近年来温州最有底气的话之一。 

 

更多迹象表明,温州经济正在复苏向好。  

 

一度因民间借贷风波而受损的信誉正恢复,一系列立法、市场监管、信息共享的手段均围绕信用开展,其信用体系建设还走出了温州,与丽水、义乌签订跨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实施信用奖惩。  

 

一批民营企业开始发力。记者在一家男士西服工厂看到,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被应用于订制服装,效率和效益大增;温州的服装、皮鞋、眼镜、打火机,这些传统制造业在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后成了“示范点”,今年1月到9月,温州共有52家企业入选省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有趣的是,原本温州并无基础的激光产业,因为大量中小传统企业的应用,竟已带动当地形成了科技部命名的创新性产业集群:原本温州人只应用于服装眼镜皮革的激光技术,如今用在了高铁机车车身的切割和焊接上。  

 

温州的面貌看起来也有些不同。曾几何时城市乡镇遍布的旧厂房以及藏在旧村居中的小作坊少了,当地“大拆大整”消除安全隐患之后,腾出了不少小微企业园区,小小楼宇之中多了创新因素。记者还在温州看到一家占地约1000亩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园区,如此规模的汽车企业在温州前所未有,当地人感慨,以前温州出名的只有摩托车、汽车配件,小店小作坊能挣点钱就好,如今看来,确实不是“低小散”了。  

 

最新消息是,今年前三季度温州GDP同比增长8.4%,居全省第三。从趋势上看,“铁三角”应该是能巩固提高的,毕竟这对温州而言,应该算一个“小目标”。温州人有自信,因为敢为天下先和敢于吃苦的温州人精神永远不过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温州人精神正不断吸纳市场养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从这个角度看,1985年刊发于《解放日报》的《温州的启示》,如今依旧能为长三角乃至更多城市的转型升级提供启示。

 

编辑邮箱:alexklj@126.com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