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冬第一暖”,为何能感动中国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云龙 2017-11-22 06:06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初,习近平已经在福建担任重要领导工作,当他得知梁家河村民吕侯生修窖洞时不慎摔坏了腿,马上寄去500元路费,接他到福州大医院来治病

在接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和道德模范时,习近平总书记挪开椅子,拉着站在后排的黄旭华和黄大发两位老人坐到自己身边并与他们亲切交谈的画面,引来刷屏和无数点赞。反复睹看这“初冬第一暖”,不由想起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中的一句话:“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为普通群众甘当孺子牛,在《习近平七年的知青岁月》中,可谓俯拾皆是。上世纪70年代初,习近平在当社教干部时,有一次去冯家坪公社开会,在半路上遇到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正弓着腰吃力地拉着架子车。习近平主动上前一步说“老大爷,来,我帮你拉一段!”。那位叫冯德俊的老人知道他是知青时,不无赞叹的说“北京的娃,这架子车拉得倒好哩”。习近平告诉老人“经常干,就熟了”;还有一次,习近平与同是知青的雷榕生一起去赶集买些生活用品,当他得知一位老汉在集上乞讨,便赶了过去把身上所有的钱、粮票和一件穿着的外套给了那位老汉。这种“解衣推食”的美德在老乡中一直传为美谈。上世纪90年代初,习近平已经在福建担任重要领导工作,当他得知梁家河村民吕侯生修窖洞时不慎摔坏了腿,马上寄去500元路费,接他到福州大医院来治病。

 

让座、拉车、解囊相助等等,看似不经意间的寻常事,可要真做常做尤其身居高位还在做那就是不寻常。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该从中得到很深的启迪。必须把根深扎于人民群众之中。习主席到农村插队年龄最小、地区最艰苦、在农村时间最长,在这“三个最”中不仅经历了身体上的历练,而且升华了思想境界,确立了“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宏伟抱负。

 

当前,党员干部尤其年轻同志戒“骄气”、防“暮气”、去“躁气”,最需要的是要在人民群众中间生须扎根,自觉摆正位子、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真正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与群众打成一片,成为群众一分子,从而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必须把情紧系于人民群众。习主席当知青与梁家河的乡亲们一个窖洞休息,一个灶台吃饭,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同甘共苦,在生产劳动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深情地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所以他一系列的敬老、敬贤、敬重人才和劳动之举都是发自于内心的真情流露。

 

现在很多领导干部“智”都很高,但要做好实事做成大事,“情”则更为重要。因此要多在“平易近民”上修为,重官责淡官味,不能官大僚大,官不大僚也不小,常站民之位想问题、常察民之苦做事情,时刻触摸群众的内心,知道群众真正难在哪里要求什么,从而在情感互动真情共鸣中引领和感召群众,一起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快更远。

 

必须用行动服务于人民群众。能不能赢得群众的爱,关键要看为群众做了什么。习主席当大队党支部书记时,带领群众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筑起了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淤地坝、培植了知青林、办起了打铁社,老乡们一天一天地过上好日子。几十年过去了,说起这些,老乡们还总是那么地激动,表现出发自内心的由衷爱戴。

 

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更应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使命责任。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就是要牢固确立“为群众做实事”的不渝信念、“敢干事,干成事”的担当精神和“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深厚感情,自觉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着自己的大事,只要群众需要就只争朝夕干,为了群众满意便无怨无悔干,造福群众的事更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成为群众的“好后生”,当好党的好干部。

文字编辑:王多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