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从沉沦到奋起,75岁“失独父亲”践行人间大爱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虞舜客 2017-11-21 16:33
摘要:张官根的行为隐忍而伟大,他选择了一种最好的方式,表达对逝去女儿的念想和纪念,把自己对女儿至亲至爱的感情,升华为对于他人的无私大爱。

因为丧女,杭州市民张官根一度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但现在,在他所居住的小区里,他已经成为最热心的人。今年75岁的张官根,在杭州临安南苑小区居住了将近30年,是一个拥有多重“身份”的人——居民代表、志愿者队长、调解“老娘舅”等。G20杭州峰会期间,他更是忙碌得脚不沾地:平安巡防、跑楼入户、调查摸底、卫生整治、夜间巡逻、电瓶车整治等,一天来来回回,跑的路往往超过10公里。

 

张官根本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夫妻二人和独生女一起幸福生活,但这一切因为一场疾病而改变——女儿不幸去世,家里只剩两老。设身处地就可以想像,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家庭重大变故,张官根夫妻该是承受了怎样的痛苦和煎熬。诚如张官根所言:“那些日子苦,喝水吃饭都是苦的,出门走路也是苦的。”

 

然而,面对丧女之痛,在遭受短暂的痛苦折磨以后,张官根夫妻俩并没有因此而被击垮,也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忽有所悟,主动选择“找点事情做”。他们知道,如果一味陷在痛苦的泥淖里,自己只会越陷越深、越陷越痛苦,甚至“永远都走不出来”。事实也正是如此,当张官根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整治、夜间巡逻值班、帮忙处理邻居困难、主动承担各种宣传之后,他的心态慢慢转变,生活也变得健康、积极、阳光。

 

在有些人看来,张官根作出如此选择只是为了逃避,只是苦中作乐而已。但实际上,张官根的行为说到底是一种隐忍而伟大的举动,他选择了一种最好的方式,表达对逝去女儿的念想和纪念,把自己对女儿至亲至爱的感情,升华为对于他人的无私大爱。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总是顺心如意,但持续朝着阳光走,影子就会躲在后面。哲人说得好:“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把头埋进沙堆,以为看不到就等于没有发生,那是逃避的表现。一直深陷痛苦,从此消极沉沦,一蹶不振,那是愚蠢的表现。真正的智者、勇者,一定会从痛苦的泥坑里跃起,从折磨的床上爬起,与痛苦告别,与折磨分手,将自己对已逝亲人痛苦的思念化作对社会奉献的不竭动力。张官根这种由小爱上升为大爱的境界,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和借鉴,值得全社会来共同弘扬。

 

张官根的行为,也对我们如何化解人生困境提供了有益启示,那就是尽情展示自己的博大胸怀,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群众服务、为社会奉献中去。前不久,笔者在报上读到《反攻》一文:“有位著名的演讲家说,如果他哪场演讲失败了,就接着安排很多场,用后面的成功平衡前面的失败;一个有兔唇孩子的家长说,他除了帮自己的孩子矫正,也以余力资助别的残童,心情就变好了;一位丧夫的妇人说,她才办完丧事就冲回医院,帮助得同样疾病的人,因此平复了自己的哀伤。对厄运,要反攻,要用公爱治疗私爱的失落。”读罢此文,细细回味,其实张官根就是对自己遭遇的“厄运”进行“反攻”,并“用公爱治疗私爱的失落”——从别人的快乐中淡忘自己的痛苦,最终获得快乐。

 

大音稀声,大爱无形,张官根与丧女的痛苦、折磨告别,一头扎进为社区服务、为邻里群众服务,自是彰显了他的大爱,彰显了他对奉献的自觉。爱因斯坦说过:“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全部的幸福,然而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活着的和死去的)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这段道德劝诫,从一个侧面凸显了这样一个主题:每个人不应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服务和奉献,而应自觉地融入到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奉献的洪流中去。如此,人生才有幸福可言,才有价值可言。

文字编辑:封寿炎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