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布达拉宫完成了“年度换装”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桂辉 2017-11-22 07:15
摘要:行进途中,我左侧太阳穴间的一段血管一闪一闪,仿佛要往外“蹦”一般。即便如此,我咬紧牙关,忍着头疼,拾级而上,向着神圣的布达拉宫迈进。

 

央视综合频道新近播出一条“独家航拍”新闻:历时9天,300多人共同作业,92吨红色、白色、黄色等天然颜料,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完成了“年度换装”!布达拉宫“换装”传统已持续了300多年,既是为了保证建筑的美观,更为防止夏季雨水对墙体的冲刷,保护这座珍贵的藏式古建筑群。与往年略有不同的是,今年的粉刷材料中添加了牛骨胶等成分,可以增加原料的黏性,这种调整更贴近传统原料配方……  

 

看罢这条新闻,我仿佛又一次走进布达拉宫。不是在现实,而是在梦中。那年8月,西藏“雪顿节”前夕,身为基层人大代表的我,有幸前往西藏观光考察,游览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布达拉宫。

  

当年虽已年过半百,但军人出身的我有一股自信。出发前,有人认真做体检,有人积极准备药物,我却如同平常出差一样,只是多带了几件衣物。在福州机场候机时,我暗下决心:西藏之行,争取做到“三不”——不吸氧、不吃药、不掉队。我是油性皮肤,一天不擦身便觉不舒坦。拉萨的气候特点之一是昼夜温差大。头天晚上,感觉一切正常的我不敢洗澡,但还是试着擦身。说来也怪,从水龙头里放出来的明明是热水,可是,沾湿后的毛巾拧干抖开后,很快就变冷了。对此我毫不在意,擦了身子擦头发。不成想,次日感冒,体温38.5度,外加闹肚子。同行者们都催我去医院看医生,头脑清醒的我对大家说:不能去医院!去了,就算不住院,也得要输液。那样就会打乱行程安排,影响各位的心情啊。于是,我吃了几片他人给的退烧药、止泻药。就这样,“三不”的誓言只剩了“二不”。 

 

常年来,不分春夏秋冬,不论阴晴雨雪,每天从世界各地前来布达拉宫朝圣、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为了保护古建筑,有关方面除了采取限制参观人数的办法,还辅以类似乘坐飞机一般严格的安检。游客进入布达拉宫,通过安检后,还得上行一段路程。行进途中,我左侧太阳穴间的一段血管一闪一闪,仿佛要往外“蹦”一般。即便如此,我咬紧牙关,忍着头疼,拾级而上,向着神圣的布达拉宫迈进。  

相传,布达拉宫最初是7世纪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的。整座建筑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既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其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主楼高117米,外看13层,内里为9层。其中宫殿、佛殿、灵塔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1961年3月,它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其为世界文化遗产。那次参观,时间虽短,印象很深。而我最感兴趣的,除了美不胜收的壁画、唐卡,还有坚不可摧、与众不同的墙壁。 

 

在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成就中,最为突出的是它的绘画部分,主要体现在壁画、唐卡和其他装饰彩绘上。宫中各殿堂墙壁均绘有壁画,且题材丰富,用笔工细,线条流畅,色泽明艳。在数以万计的壁画中,既有表现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也有表现宗教神话和佛经故事的,还有表现建筑、民俗、体育、娱乐等富有生活气息的。如,“使唐求婚”“五难婚使”“长安送别”“公主进藏”等,生动地记录了唐贞观15年唐蕃联姻的历史。又如,在红宫的西大殿,还有一组五世达赖朝见顺治皇帝,以及十三世达赖进京觐见的历史画面。 

 

布达拉宫内藏的大量唐卡,虽然时期、类型不同,但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唐卡的制作流程,很讲究、很严谨。通常要经过卜择吉日、诵经备料、绷制画布、打磨布面、绘画底稿、勾复线、染色、勾金线边线、开眼、装裱等程序。我们在西藏观光期间,曾经参观了唐卡绘制。在一间宽敞而安静的画室内,画僧们一个个神情庄重自然,手握彩笔,不急不躁,慎之又慎地为唐卡上色。按照唐卡艺术绘制的传统工艺,绝大部分天然矿物质染料须用唾液进行调制。技艺娴熟的画僧,在画笔放进嘴角的瞬间,会把口水挤到嘴角去。据说,用唾液比用水能更好地控制颜色的浓度。而同一种矿物质染料的颜色,用水调出来与用唾液调制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藏传佛教的画僧们在鉴定唐卡作品时,常常会把唐卡展开,置于阳光之下,从背后察看,这幅作品是否严格按照唐卡的传统工艺进行绘制的,也就一目了然了。 

 

布达拉宫的众多建筑虽是不同时期建造的,但都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势,使整座宫寺建筑,既显得雄伟壮观,又显得协调完整,构成一幅独一无二的建筑天才杰作,堪称藏族文化的艺术瑰宝。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可是,在这座神秘宫殿的背后,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趣闻。布达拉宫建在红山上,深入岩层的墙基最厚超过5米,而后往上逐渐收缩。及至宫顶,墙厚仅为1米左右。为了“固身”,部分墙体的夹层中注入了铁汁。因而,经历了1300多年的岁月洗礼,至今巍然不动。  

 

参观期间,我们还注意到,在布达拉宫白色的墙体上方,有一些赭红色、类似草垛的东西。原来,这种独特的建材是柽柳枝,俗称白玛草。秋日晒干,去梢剥皮,先用牛皮绳扎成约十厘米粗细的小捆,再整整齐齐码在檐下。层层夯实后,用木钉固定,再涂上赭红色,就成了白玛草墙,等于加了一堵“墙外墙”。不仅可收庄严肃穆的装饰效果,而且可以使顶层的墙砌得薄一些,达到减轻墙体重量的目的,这对于“高高在上”的布达拉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固体”策略。

  

(本文编辑朱蕊)

文字编辑:伍斌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