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1949,难民返乡的理智与情感
分享至:
 (2)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龚丹韵 2015-10-17 06:00
摘要:【《解放日报》独家老照片·开国那几年】上海,理智和情感双管齐下,以文明、和平与人道主义的方法,终于渡过了难民关。这是67年前这座城市的智慧。67年后,欧洲也陷入难民潮的两难境地。叙利亚3岁溺毙幼童的尸体,被冲上土耳其海滩。照片戳中了人类的痛点,全球为之落泪。

照片上的地址是上海麦根路车站。难民们扶老携幼,打算返乡。虽然神色疲惫、身体瘦弱,但是镜头里的他们,依然整齐地、放松地坐着。

 

战乱结束了,他们要回家。

 

上海,这座近代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慈善之都”,在社会动荡之时,慷慨接纳了无数难民。现在,新中国成立了,无数田地正嗷嗷待哺,等待耕耘,等待人们的回归。

 

解放不到一个月,上海便召开会议讨论难民回乡办法。在严谨安排下,1949年7月底已经送10万难民回家。

 

有学者这样解释难民返乡的意义:难民们到了上海之后,人多于事,又加物价上涨,致许多人流离失所,陷于饥寒交迫,欲留不得,欲返无法。现在大多地区都已解放,且有些地区已进行了土地改革,希望人民政府能设法进行调查,将一些可以返籍参加生产的人予以遣送,并负责解决交通或其他手续等问题。并建议在各处设立工厂,吸收他们参加工业生产,这样,岂非一举两得。

 

一个叫张玉昆的难民说:“这么多年,我们在外边像小鸡子样的捞到一爪子,吃一爪子,饿肚子是常事,现在共产党来了,我们才有了指望。”政管会指派专人护送,集合难民中的各分队长,席地坐在月台上,亲切谈着大家怎样互相照顾,不失联络,平平安安回乡生产。

 

8月2日《解放日报》第6版一篇报道详细写道:

 

负责疏散难民工作的步会庭同志,简略说明政府的疏散政策是要把“消费的上海”变为“生产的上海”,为饥寒所迫的穷苦同胞们,谋长远利益。要他们到农村去好好生产,增加生产力量,并再三强调:政府一定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力予以帮助,不要听信谣言,上特务的当。

 

其中一位难民中队长徐介品说:“政府给免我们船费,并帮助路费,只有共产党对穷人这样关心。”他号召所有难民回乡好好生产,才对得起政府,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办完一切手续后,中队长带领干部护送,往车站出发了。几位年迈力衰的老人和抱孩子的妇女赶不上队伍,负责疏散难民的工作同志,自动替陈大爷挑行李,何相轩同志给赵大嫂抱小孩,高明普、王玉生、李先恩同志帮助拿东西,这样一直到了车站。

 

陈大爷被感动了,偷偷买了两盒公司烟给王同志,王同志坚决不肯受,并和蔼的说:“这有什么了不起!人民解放军,原是为穷人办事的。”

 

但事实上,还有许多难民因种种顾虑,不肯离开上海。有的是对前景难测,犹豫不定。有的是地主出身,生怕回乡遭到清算。还有的对家乡缺乏信心,不知道土地究竟怎样,打算等待观望。

 

为了争取年底“再动员五十万人回乡”,上海市政府先成立“难民返乡工作组”,再由上海市军管会政务接管委员会副主任曹漫报告“疏散难民回乡生产救济方案”。

 

当时间溜到12月底,难民动员工作仍颇为棘手。硬件上能做的都做了,接下来必须从情感着手。

 

杨树浦、蓬莱为两个难民重点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己掌握了动员经验。比如,不能简单地开口就问难民“是否还乡”?而是要深入了解难民顾虑,诱导其认识回家生产才是长远之计,使他们自愿回家,并动员亲属回家参加生产。

 

每天要吃多少米?收入从哪里来?家里有几斗米积余?工作人员开座谈会,给难民算细账,随后介绍解放区农林土改后的良好情况。解释教育变得非常重要。难民们终认识到,滞留上海并非长久之计。

 

工作人员也颇懂识人,先说服回乡积极分子。积极分子带领下,许多人共同还乡。

 

终于,1949年年底,尚留在棚子里的难民开始议论:“你什么时候回乡?”“再下去几个月,不用动员,大家也都要回家了!”

 

上海,理智和情感双管齐下,以文明、和平与人道主义的方法,终于渡过了难民关。这是67年前这座城市的智慧。

 

67年后,欧洲也陷入难民潮的两难境地。叙利亚3岁溺毙幼童的尸体,被冲上土耳其海滩。照片戳中了人类的痛点,全球为之落泪。

 

然而接纳,或不接纳难民,前者涉及有限的国力,后者事关人道主义文明。长久之计究竟该拿难民怎么办?

 

上海的历史或许有可借鉴之处,也或许无可借鉴之机。

 

说它难以借鉴,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基本结束了战乱。山河壮美、泥土芬芳,正安静地等待着难民们回家。恢复和平,是劝返难民的根本之道。这点对如今的欧洲,无异于纸上谈兵。

 

说它或可借鉴,是因为天下大道,总是万变不离其宗。人同此心,以己度人。从难民角度考虑,为难民长久计,总能得到他们的理解与配合。

 

人,无论富贵贫穷,无论幸福痛苦,所求不过是一样东西:有尊严地活在天地之间。从67年前秩序井然的上海车站上,从67年后悲情的土耳其海滩边,文明的观照从未改变。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章迪思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