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产业观察 > 文章详情
解放访谈|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抓住AI@SH机遇,构建智能经济引领的创新经济体系
分享至:
 (5)
 (19)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锟 2017-11-19 09:29
摘要:伴随“智能上海(AI@SH)”号角的吹响,上海各区正在以奔跑的姿态“牵手”人工智能。

 

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正在来袭。上海日前发布的《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智能上海(AI@SH)”行动,到2020年上海人工智能重点产业规模要超过1000亿元,目标背后有哪些具体考虑?针对上海人工智能发展,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焦点?就此,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了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陈鸣波。

 

记者:当前,上海正在推进实体经济能级提升计划,这次人工智能实施意见提出要与实体经济结合,背后有怎样的关联?

 

陈鸣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由人工智能触发的产业升级已经走来,中国的实体经济必将变得越来越“智慧”。要把上海打造成为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全球国际高端智造中心,人工智能将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人工智能本身就是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我们在这次发布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在人工智能领域提前布局,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量化指标。比如,重点发展以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为重点的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到2020年人工智能重点产业形成千亿级规模。其实,上海独角兽企业已经在孕育,10家左右的独角兽已经形成了影响力,但3年以后这些企业还在不在,这是政策制定的关键。以往,上海的独角兽企业长到一定程度就会被收购,所以我说要向中关村学习,在人工智能投资方面要集全市之力。

 

“十三五”期间,上海面临“四条底线”的约束,这都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外在约束。如何挖掘新的要素资源潜力空间,形成实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而人工智能在先进制造、现代金融、商贸服务等领域的渗透应用,重塑了传统实体经济形态,从质量、效率、动力变革的视角,使“旧”的生产力转换为“新”的生产力,为我们展现了一条实体经济创新的“转型之路”。

 

同时,人工智能可以激发新模式、提升新服务,进而提升实体经济创新竞争力。人工智能是数字化、网络化演进的高级阶段,用智能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不仅创造了新的应用和服务模式,拓展了市场供求对接的空间,而且增强了创新创业活力,优化了实体经济发展环境。

 

记者: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上,上海相较于其他城市有哪些比较优势?

 

陈鸣波:目前,全国各个省市在AI的发展上积极性高涨,比如北京、深圳等地都有聚焦的支持政策。但国内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基础条件都不一样,上海人工智能领域发挥出的最大优势就是综合生态优势。具体可以从“人”“工”“智”“能”这四个字展开。

 

“人”即人才优势。上海为人才集聚创造了最佳土壤,目前全国有1/3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聚集在上海,张江已形成AI人才集聚区。而按照人工智能领域毕业生人数排名,上海交大在全国高校中高居第一。可以说,上海已经形成从科研专家到技术人才,再到学科人才的梯度人才高地优势。我们还将制定和实施人工智能人才高峰专项行动,让全球AI高端技术专家人才“为我所用”。

 

“工”即产业优势。产业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支撑,上海已经具有人工智能芯片及传感器、机器人及智能硬件、智能无人系统及软件的全产业链基础。同时,依托民用飞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优势产业的智能化提升,上海已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技术和商业模式。

 

“智”即智慧应用。海量的数据资源是人工智能训练和应用的“助燃器”,上海通过加快建设网络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成了覆盖2400万常住人口、200多万家企业以及涵盖全市域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全市医联数据共享系统拥有250亿条数据,交通数据流量每日新增30GB;上海大数据交易中心日均数据交易量3000万条,占全国50%。

 

“能”即赋能生态。上海有着人工智能企业生长的优越生态环境。科研“家底”厚实,依托复旦、交大、中科院上海分院等高校在类脑智能、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优势,构建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应用的研发创新链。而从市场推广看,上海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有着最开放、高端的消费市场,是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最理想的试验场。另外,上海还有着成熟的金融资本市场,各类创投资本活跃。

 

我们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决心非常坚定,将着力推进《实施意见》的21条政策落地实施,构建以智能经济为引领的创新经济体系。

 

记者: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下一步在数据开放方面会有哪些突破?

 

陈鸣波:的确,大数据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燃料”。

 

近年来,上海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着力推动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促进相关的应用协同。据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测算,2016年底我国有1ZB的数据,约占世界10%,而上海数据总量占全国数据总量的12%。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自身系统内沉淀的大量数据如何通过向社会开放,获得增值利用也是目前重点关注的领域。

 

上海人工智能能不能发展,能不能在全国占得先机,首要的就是数据的开发共享。下一步,我们将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在教育、交通、环境、医疗、商业等重点领域,分类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有序开放。同时,响应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开放数据清单,提高开放数据的质量,联合部分区探索构建数据开放市区两级联动模式。

 

打破数据“藩篱”,政务数据首先要做到共享应用。我们将统筹推进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和应用,开展政务数据资源的智能治理、智能分析和智能应用试点,推动一批政务大数据示范应用建设,建立政务数据治理和资源共享机制。

 

我们还将加快数据的分级分类开放制度,在面向公众普遍开放的基础上,研究针对实时性强、持续利用且处理能力要求高的数据服务采用安全认证和依申请开放方式,确保数据利用安全。

 

记者:这次《实施意见》提出了“东西互动、多点联动”的空间格局,各区现在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如何?

 

陈鸣波:在空间布局上,《实施意见》提出在浦西的“徐汇滨江—闵行紫竹”,浦东的“张江—临港”打造两个人工智能集聚带,并打造一批基于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机器人等领域的特色集聚区,通过载体的建设,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进一步集聚资源,汇聚政策,凝聚人才。

 

对于人工智能,各区的行动可以用“争先恐后”来形容。徐汇正在制订《徐汇区人工智能产业规划》《徐汇区关于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及配套专项政策,立足西岸智慧谷、西岸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华泾北杨人工智能特色小镇等区域形成人工智能应用项目、顶尖人才及重点企业集聚。

 

闵行正在制订《闵行区人工智能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近期,闵行立项了5家区内人工智能企业,支持金额达到千万元。依托紫竹高新园区和区内特色园区,实现“一核多点”发展,主推智能驾驶、智能传感产业发展。

 

临港明确提出聚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核心,发挥智能制造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建设的优势和基础,加快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杨浦围绕产业布局和支持标准,正在制订《杨浦区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嘉定则发挥产业优势,聚焦智能网联、自动驾驶、高级制定辅助等汽车智能技术研发,到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静安专注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拟形成包括交易机构、创新基地、研究中心、产业基金、发展联盟的“五位一体”大数据产业链,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200亿元产值。

 

另外,普陀、青浦、松江、长宁等也在围绕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产业抓紧相关布局。伴随“智能上海(AI@SH)”号角的吹响,上海各区正在以奔跑的姿态“牵手”人工智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9)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