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沪东那些事之沪东电影院:曾是热门电影首映地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翔 2017-11-17 07:29
摘要:当年由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日本电影《追捕》《望乡》,朝鲜电影《卖花姑娘》《鲜花盛开的村庄》等,我都是在沪东电影院看的。由此也迷上了高仓健、栗原小卷两位日本影星。而一部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却让我这个从不流泪的男人看得热泪盈眶。

    
 

沪东电影院坐落在平凉路525号,创建于1942年1月,原名沪东大戏院,是杨浦区首家专业电影院。1972年改建成区内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曾以其强大的影片宣传、组织观众能力和经营特色,在沪东地区乃至上海全市赢得广泛赞誉。1988年经上海市电影局和杨浦区政府批准改扩建为杨浦首家多功能电影院后,它成了一座集电影录像放映、电子游艺、咖啡酒吧、卡拉OK、酒家等文化娱乐、餐饮内容为一体的全方位的“娱乐城”。1998年5月,沪东电影院获得上海市影剧院行业“规范服务达标单位”,各方对电影院长期坚持以影为主、多业助文,把影院创建成青少年学生的“第二课堂”,并多次获得尊师重教先进集体称号的工作实绩给予了很高评价。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今天,当我把这句充满豪情的诗句引用到回望这家影院的相关文字中时,竟然鬼使神差般,好几次在电脑键盘上把“峥嵘岁月稠”的“稠”字错打成了“愁”。或许是冥冥之中的一种提醒与告知:沪东电影院即将和它那曾经辉煌的历史一起,成为历史,成为我的一种乡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单位工会每月都会发几张电影票“丰富”大家八小时以外的生活,碰到重大活动也会在电影院组织包场。我在杨浦区审计局工作时,由于区政府所在地江浦路榆林路靠近八埭头,而沪东电影院就在八埭头上,因此,这家电影院也就成了单位里的定点电影院。那时的电影票绝对是紧俏品,由于电影院地处八埭头闹市,市口好加上人口多,致使影院周围从早到晚闹猛得不得了。售票窗口前始终人头攒动,买票、换票、等退票的人群川流不息。如果遇到新摄制的热门中外影片上映,那蜂拥的人流甚至还把影院门前的平凉路围得水泄不通。再加上不少混杂在人流里的黄牛拿着票子“翻跟头”,不停叫唤:“票子要伐!票子要伐!”经常引起八埭头交通堵塞,惊动老派(派出所)里厢的警察叔叔出动来维持秩序,顺便抓几个黄牛进去“校校路子”。


当年由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日本电影《追捕》《望乡》,朝鲜电影《卖花姑娘》《鲜花盛开的村庄》等,我都是在沪东电影院观看的。由此也迷上了高仓健、栗原小卷两位日本影星。而一部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却让我这个从不流泪的男人看得热泪盈眶。再瞅瞅身旁的观众,早已哭得稀里哗啦,有的甚至从抽泣发展到痛哭。

 

1959年的沪东电影院电影票


那个年代的上海,还有一个壮观的文化景观——不仅市、区各委办局、各大行业都有自己的影评协会,就连许多电影院也都有自己的影评组。其主要功能是组织影评员撰文对新上映的电影“评头论足”,以促进电影创作的发展和繁荣。当然,现在看来,电影院组织影评员撰写影评文章,似乎也有点推荐电影,把观众引到电影院,从而提高票房销售的意味。可是,不管怎么说,影评员是繁荣电影创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年,沪东电影院的影评组在全市颇具知名度,其成员大都来自杨浦区机关、学校、工厂、街道、财贸等系统,其中也包括知名报人、作家、特级语文教师等名流。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也成为了沪东电影院影评组的一员。那天,我拿着单位里发的电影票到沪东电影院看电影(具体片名忘了)。看到影院大厅的宣传栏内张贴着几篇用文稿纸撰写的影评,便停下脚步认真阅看起来,直到电影开映铃声响了才走进放映厅。那时的我,对写作充满着激情,看完电影走在回家路上,想到宣传栏里那些影评,觉得自己也会写啊。于是连夜写了篇近千字的影片观后感,投寄给了沪东电影院宣传组。没过几天,接到影院一位女同志电话,说收到我的文章了,不错,准备用。并问我,是否愿意参加影院影评组的活动。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愿意。”

 

电影《落山风》海报


从此我便雷打不动地参加沪东电影院影评组每月一次的活动,并结识了忻才良、杨峻岩等前辈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写作爱好者。让我更激动的是,为了影评员“工作方便”,沪东电影院慷慨地给每人发了一张不限时间、不限场次的免费观摩卡。有了这张卡,我便能够随心所欲地看电影啦!每当和朋友一起去沪东电影院看片时,见到我不用买票,从口袋里掏出观摩卡,朝检票员潇洒一挥便入场,朋友们是既羡慕又嫉妒。这时,我便会来上一句:“侬也去写影评呀!”


那位打电话给我的女同志,就是沪东电影院宣传组组长郑玉珠。这是一位气质儒雅的中年女性,她和影院陈经理一起,把沪东电影院的影评组搞得风生水起。不但编印《沪东影评》刊物,还经常邀请导演和演员来沪东电影院举行新片献映式、影片研讨会。导演白沉的影片《落山风》拍完后,就把献映式放在沪东电影院。1990年12月30日上午,白导携影片主要演员宋佳、佟瑞敏、王频、张弘、刘新、吴茗等来到电影院,和影评组成员座谈,大家无拘无束地和创作者就影片风格、艺术手法、演员表演技巧等进行了交流。中午,陈经理邀大家到隔壁的沪东状元楼与白沉导演等共进午餐。趁着吃饭间隙,我拿出《落山风》献映式的宣传册,请白沉、宋佳等一一签名留念,从影评员切换回追星族模式。


想当年,沪东电影院能够叫得动那些电影界明星大腕来搞活动,足以说明这家电影院在这些电影大腕心目中的地位。将近30年过去,当年影评组成员中的许多人依然勤于笔耕,活跃在文坛。大家曾有过多次相聚。已经移居到嘉定的陈经理虽已80多岁高龄,依然兴致勃勃地换乘两三个小时的公交,来杨浦一起回忆沪东电影院的昨天。忻才良曾经建议影评组成员每人写一篇回忆当年影评组的文章,汇编成书出版。可是,最终未能遂愿。

 

在平凉路上再也看不到的沪东电影院


如今,忻才良、杨峻岩两位先生已经驾鹤西去。每次聚会,陈经理总要感叹:“沪东电影院老早是多少辉煌啊!现在人去楼空,马上就要夷为平地了,否则我一定要请你们这些影评组的人再进去坐坐,喝杯茶……”每每听到八旬老人这段话,我和影评组成员的内心就会涌出阵阵酸楚。我想,电影院虽然不在了,但我们对老“沪东”的那份情怀,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


沪东状元楼和沪东电影院都位于“八埭头”地区,别看“八埭头”这个名称,无论是读音和字眼上均好像有点乡土气息,这里可是沉淀着浓厚历史底蕴的地段。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商在此开设了许多工厂。1908年天主教会在韬朋路,也就是现在的通北路上建造了八埭(埭在沪语方言中的词义就是“排”的意思,八埭即八排)外形类似广东旧式厢屋的两层砖木结构的房子,八埭头由此得名。作为杨浦区曾经的繁华文化、商业中心,它骄傲了几代杨浦人。虽然,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八埭头”作为一座城市的旧地标将消失,但无数杨浦市民至今依然对这块土地充满了深情的眷恋,感念昔日“八埭头”的辉煌与荣光,状元楼、沪东电影院,会永远伫立在一些老杨浦人的心中。


组稿、编辑:伍斌  题图为白沉导演率主演宋佳、刘新等来沪东电影院出席《落山风》首映并与影评组成员合影,提供者费平 

本文图片除题图和《落山风》剧照外,均由作者提供

文字编辑:伍斌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