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西江湾路574号,竟然承载过上海七所学校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敏 2017-11-03 10:00
摘要:西江湾路574号,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市团校所在地。二十多年前,它还有一个颇为响亮的名字——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这所占地只有18亩的学院,其实从1928年到现在,先后成为上海法学院、财经学院研究部、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部、上海西江中学、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那些已经消失的学校就在这风风雨雨九十年中,见证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沧桑,见证着中国百年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缩影。

 

有一条位于繁华虹口腹地的马路,它北起中山北一路,中间穿过广中路大连西路,南至同心路,全长不过1000米。和坐拥虹口体育场、虹口游泳池的东江湾路显赫相比,却有着虽居闹市“而无车马喧”的安静,只是因为路对面那座有名的虹口足球场,才使得很多人知道有这条叫西江湾路的马路。记得每次上海申花队的主场,往日平静、人车稀少的小马路变得异常热闹和拥挤。

西江湾路574号,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市团校所在地。二十多年前,它还有一个颇为响亮的名字——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这所占地只有18亩的学院,应该是当时上海规模最小的高等院校了,我在这里读过书。也因为这个机缘,我翻开了它的过去。

当我翻开历史,才发现,这个安放过我两年大学记忆的场所,其实从1928年到现在,先后成为上海法学院、财经学院研究部、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部、上海西江中学、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那些已经消失的学校就在这风风雨雨九十年中,见证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沧桑,见证着中国百年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缩影。

上海法学院毕业证书。

【一】

第一次看到“西江湾路574号” 是在大学录取通知书上。那一年高考不甚理想,正考虑是否复读一年的时候,却收到了录取通知书。牛皮纸信封上印有“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地址是“西江湾路574号”。

当我满怀期望乘船坐车到学校报到,颇费周折地找到西江湾路574号的门牌时,心不禁沉了下来:这难道就是我要读的大学吗?这所不用五分钟就可以兜完的地方就是我读书的学校?她与印象中的大学校园实在相距甚远,没有林阴小道、没有亭廊小榭,甚至连体育场都没有。至今还记得校门的样子:西式的乳白色的洞门,上是规整半圆拱,有三层凹弧线把圆拱与门柱连为一体,墙体陈旧,却很厚实,右边的墙上挂着校牌。校门有对称两扇大铁皮门,其中一扇门里套小门。那时校门口挂的三块校牌中,除了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市团校之外,还有一块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牌子。我们这个班级是正是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联合培养的思想政治专业(被称为中青班),另外一个班是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招生“师大班”。

在开学典礼上,学院领导介绍学院的历史:学院的前身是1951年10月成立的上海团校。“文革”期间被迫停办,1978年11月复校,1980年,在全国首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团队干部大专班。1985年上海市政府和国家教委批准在上海团校基础上成立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但因没有固定地址,办学条件非常艰苦,被戏称“马背上的团校”,直到1989年,学院进驻现西江湾路574号校址。


【二】

那时候,清冷的西江湾路和热闹的东江湾路被一条废弃的铁路轨道隔开,恍如两个世界。

横卧在西江湾路前的那段铁轨距校门约有十几米,铁轨路基高出路面,路基两侧有不高的水泥预制板型围栏,围栏是白色的,已有多处破损倒地,靠西江湾路一侧更甚。我们有时从外面回学校,为了走捷径,就从这些破损围栏缺口跨过铁路。也有好几次,我沿着铁路一直向北走到中山路北口,远远看见气派不凡的上海财经大学和马路对面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不禁怅然:和这些知名高校相比,我们的学院实在是太小了。

我后来才知道,脚下的这段铁路其实身世显赫,它是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吴淞铁路(又称淞沪铁路)。是由英资怡和洋行在1876年7月建成从天后宫北(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到江湾段窄轨线路,后来清政府在1877年10月将该铁路购回拆毁。我们看见的是1897年由盛宣怀主持重建的淞沪铁路,它已可以算是有近百年多历史的文物了。现在这条铁路已经不复存在,上面是横空出世的是轨道3号线。


复旦大学分校时期的校门。

在很多上了年纪人的印象中,西江湾路574号曾经是上海大学文学院所在地,它的前身是颇有名气的复旦大学分校。

1978年,“文革”后刚刚恢复高考,为满足学生读大学的愿望,各高校开始扩大招生,复旦大学分校(政治系、政法系、法律系)是“文革”结束后上海最早和国内较早恢复和开展法学教学研究的大学。由于开办时校址未定,向华东政法学院借来的校舍期限只有半年,因此寻找校址成了头等大事。经过多方努力,到第一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终于找到了位于虹口区西江湾路574号的西江中学作为分校固定校舍。虽然这所学校规模很小,设施也很简陋,但不管怎样学校还是有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

1979年2月下旬,复旦大学分校首届426名新生(春季班)举行开学典礼。当时,设有中文、历史、政治、图书馆四个系,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政治学3个本科专业和1个图书馆学专科专业。1983年复旦大学分校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在全国首创秘书学专业,首先恢复了社会学专业,在上海最早恢复法律专业。设有中文、历史、社会学、政法、图书馆5个系,有中文、社会学、图书馆学、档案、历史、考古与博物馆7个专业、1个秘书二年制专科专业。

1983年7月,复旦大学分校、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上海科技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和上海美术学校合并组建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分校就地易名上海大学文学院。从此,西江湾路574号校门口挂上了新的校牌:上海大学文学院,直到1989年又迁入三门路661号原市委党校的旧址。

上海大学文学院原来不会搬离西江湾路。据陈坤荣(时任上海团校副教育长)在《找房记》记述,1986年,时任团市委书记黄跃金获悉市委党校新建了校舍,立即要求团市委相关部门向市委请示,要求把三门路661号原市委党校校址批给团市委做团校校舍。然而,不知何故,却将上海大学文学院与上海团校对换,所以,上海大学文学院被迁离西江湾路去了三门路,而上海团校入驻了西江湾路574号校园。



【三】

学院虽小,有两栋西式风格的建筑却让人眼前一亮。让人不由浮想,这里一定深藏着不寻常的历史。

学院大礼堂是一栋铅灰色的建筑,两层高度,大门是红色的,门楼上“青年会堂”几个水泥字还能清晰可辨,灰色的墙也已有些斑驳,左边的墙上垂挂了许多爬山虎,差不多把半边的墙都遮掩住了。还有一栋是位于校门内右侧的一幢呈矩形有四坡屋顶的三层教师办公楼,因曾是大名鼎鼎的沈钧儒先生在上海的住所,“钧儒楼”因而得名。
 

这两栋楼深藏着的历史便是西江路574号昔日的荣耀:这里是著名的上海法学院旧址。

上海法学院的前身为1926年由王开疆、褚辅成、董康、于右任等创办的上海法科大学,最初校址在蒲柏路479号至483号(现太仓路)。1929年,上海法科大学“闹风潮”分裂出来的部分师生另立新校“上海法科大学”,由章太炎和董绶经先生为校长,并组织了由诸辅成、沈钧儒、钱新之等人组成的校董事会。同年9月间,花了三万五千元一笔款子买下了西江湾路现址原有房屋及地基。到1930年6月,教学楼与学生宿舍陆续落成。原上海法科大学全校迁入,秋季开学,举行了新校舍落成典礼。随后经第25次校董会议决,改名为“上海法学院”,办学宗旨是培养造就政法及财经人才,开设法律、政治、经济、会计及银行等科系,由褚辅成任院长(终生),并聘沈钧儒为教务长。1930年11月学校获得民国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上海法学院集一代名师,引领现代校风,声誉日隆,在他们熏陶下,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影响中国政治、司法、教育、社会等领域的重要人物。上海法学院被誉为中国民主党派领袖人物的摇篮:在此任教、讲学、毕业的有:褚辅成、沈钧儒、王造时、史良、沙千里、邓初民、胡曲园、彭文应、楚图南等等。

1930年江湾路上海法学院校门。

1932年“一•二八”战事爆发,日军进攻上海,战火延伸到江湾、庙行、吴淞、宝山一线。上海法学院校址所在地区成为战场,2月3日下午,法学院被日军由该校边门掘进,先烧教学楼,后焚大礼堂及宿舍,全校校舍及一切设备化为灰烬。抗战期间,经过千辛万苦,在废墟上艰难重建的上海法学院一次又一次毁于战火,但一次又一次在涅槃中站了起来。为了不致学校再遭战乱,保存民族科学文化实力,褚辅成多次指示作应变之策,敌骑一至,弦诵立停,准备内迁,所幸,抗战胜利后,曾被日本海军司令部机关占据的学院终于被收回得以继续办学。

1948年3月,褚辅成逝世后,校董会决定由褚辅成的儿子褚凤仪教授担任院长。褚凤仪就任后宣布继续执行“爱国、民主”的教育宗旨,为国家培养法治人才。为铭记褚辅成、沈钧儒两位对学校的贡献,学校礼堂更名为“辅成堂”,教学楼命名为“钧儒楼”。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上海法学院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1951年8月,上海法学院、诚明文学院、上海法政学院、新中国法商学院、新中国学院、光夏商业专科学院六所私立高等院校合并成立“私立上海学院”,原上海法政学院为总校区,上海法学院25年的历史就此结束。1950年至1952年西江湾路现址是财经学院的研究部,专事干部进修业务。1952年至1958年9月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与上海经济研究所、华东政法学院、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法律系等合并成立上海市社会科学院。1958年上海财政经济学院迁出后,一路之隔的上海外国语学院在西江湾路574号开设分部。到1972年底,外语学院分部撤回,这里又变成了西江中学。

如今,如果真要找到岁月在这里留下的痕迹,恐怕只有经历过战火洗礼、经历过如晦风雨的辅成堂了(如今更名为“青年会堂”)。九十多年过去了,这座有着铅灰色调庄严肃穆的礼堂成为昔日上海法学院仅存的建筑。默默驻守在他们曾经的家园,见证这所校园的历史变迁。但是,作为教师办公楼的“钧儒楼”却没有那么幸运,它已在1999年学院大改建时被拆除了被拆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拔地而起的教学培训大楼(学院1号楼)。

十月的一个晴朗午后,我踏进了已经阔别二十多年的西江湾路574号。已是今非昔比。老式的拱形门已被高大宽敞的不锈钢活动移门所代替,宽大的褚红色的矮墙上面嵌着金闪闪的“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铭牌已经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团校”所取代,另一侧墙面上挂着“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培训中心”等多块牌子,一切都让我感到陌生,却依稀如昨。




参考资料:

1.《复旦大学百年志》(1905—2005)上卷 第三编 第二十九章 已停办院系

2.上海大学文学院回忆录 上海大学出版社

3.陈坤荣.找房记. 新民晚报2011年9月16日

4.钱定浩.复旦大学分校校址之前身的上海法学院

文字编辑:沈轶伦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