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揭秘 |《上海鲁迅纪念馆馆藏鲁迅手稿选》影印出版,珍贵手稿保存背后故事多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瑜 施晨露 2017-10-27 06:30
摘要:半个多世纪前的珍贵手稿是如何保存下来的?

今年是鲁迅先生定居上海90周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的鲁迅手稿中遴选部分手稿,影印出版《上海鲁迅纪念馆馆藏鲁迅手稿选》,作为其定居上海90周年的献礼。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伟大作家,其手稿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上海鲁迅纪念馆独家收藏有《故事新编》手稿、《毁灭》翻译手稿,以及诗歌、杂文、书信等手稿真迹,从中遴选部分手稿加以影印出版,不仅能让读者欣赏手稿的风貌,也为研究者提供必要的文物信息。

 

手稿选的前半部分为手稿图片,分为诗歌、小说、文章、书信、零星墨迹等五部分,后半部分附有5篇手稿解读文章。上海鲁迅纪念馆藏鲁迅亲笔墨迹,除文章、书信等大宗内容外,还有一批书籍说明、版税收据、名片留言等零星手迹,对于全面研究鲁迅的工作与生活,有一定补充价值,其中北新书局版税收据等,此前从未公开影印出版过。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鲁迅手稿影印本,注重呈现手稿本身,对手稿来源、流传经过、版本情况、发表情况等说明不多,此次编选,由专业研究人员对馆藏手稿进行解读说明,让读者和研究者了解这些珍贵手稿背后的故事。

 

从废纸中抢救出来的诗稿

 

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于1933年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在这篇文章中有鲁迅的《无题》诗(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七律是鲁迅诗作中的名篇,1931年2月7日,柔石等5位左翼作家被秘密杀害,鲁迅得知这个噩耗后于悲愤中写下这首诗。这份诗书被鲁迅赠予他的挚友许寿裳,几经转辗,流落到上海市营宰牲场,所幸被奉命前往该场工作的刘克清发现。因为这位有心人,这幅手稿不致被销毁,得以重见于世。

 

有一天,刘克清在二楼走廊的废纸中发现了一叠颇为整洁的文稿,其中有这幅署名“鲁迅”的诗稿及数封致许寿裳的书信等。据他推测,许寿裳之子许世瑮系前南京中央大学畜牧系毕业,曾任上海市营场场长。许寿裳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夏去了台湾,可能将这些手稿存放在许世瑮处。1949年年初,许世瑮匆忙离沪前往台湾,以致这部分手稿散落在市营场内。同时,他还发现鲁迅诗稿《教授杂咏》(三、四两首)诗稿、鲁迅致许寿裳信以及鲁迅1930年间开给许世瑛的书单。发现这些手稿后,刘克清立即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

 

“灵机一动”保存下来的手稿

 

《故事新编》收录鲁迅1922年至1935年所作小说8篇,分别为《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在出版过程中,鲁迅的这些手稿得以保存,主要归功于黄源。鲁迅对于自己的手稿一向并不在意,他在1935年4月12日致萧军的信中说:“我的原稿的境遇,许知道了似乎有点悲哀;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我自己是在擦桌子的,因为我用的是中国纸,比洋纸能吸水。”至于出版社,也没有保存作者手稿的意识。

 

黄源有点像鲁迅的特约编辑,他一力操作了《故事新编》的出版事宜。所以在出版过程中,他的个人意愿发挥了很大作用。黄源办《译文》杂志时,就经手过很多鲁迅的手稿,但这些都没有保存。《故事新编》交稿时,黄源回忆说他特地要求巴金妥为保存原稿,待书印成后,再将原稿装订成册,送还给自己。“后来书出版了,当我把这本稿本取回的时候,我产生了一个想法:留个纪念吧!于是我将这事的经过和我的请求告诉鲁迅先生,先生很痛快地说:‘好的好的,送给你吧。’我就收藏起来了。”

 

从黄源的回忆来看,保存手稿似乎是他灵机一动的闪现,但他在交予出版社时就已要求妥善保存,当时应该就有保护手稿的想法。《故事新编》在鲁迅自己看来,只是一本“内容颇有些油滑,并不佳”的“塞责”之作,六万字的长度也只是一个中篇,他并不重视这部小说,倾注心力的是其他作品,黄源会在交稿前就有保存这部手稿的想法,颇耐人寻味。

 

1937年黄源离沪时,这部手稿保存在吴朗西的文生社。1950年12月,黄源将其寄放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供建馆陈列之用。1963年11月10日,黄源正式把《故事新编》手稿本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

 

革命家所珍藏的鲁迅诗稿

 

1933年5月,时为“左联”党团书记、《北斗》杂志主编的丁玲遭国民党当局秘密逮捕,6月间社会盛传丁玲被关押到南京,并遭杀害。鲁迅闻言,以悲愤之情吟成了《悼丁君》。据鲁迅的日记,鲁迅曾将此诗于1933年6月28日题赠给时居杭州的周陶轩。周陶轩当时在家乡赋闲,与郁达夫等有交往,故转托郁达夫向鲁迅索字。据周陶轩家属回忆,大约是在1962年由于家庭经济拮据等原因,周陶轩把这幅字转让给了杭州书画社。

 

该诗稿最终由曹漫之先生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曹漫之(1913-1991),山东荣成人,一生热爱鲁迅,1925年底他在山东胶东与谷牧同志组织过鲁迅读书会,抗战时期在胶东创办过多所鲁迅中学与鲁迅小学,抗战胜利后他所领导的地下贸易行还资助许广平出版《鲁迅书简》,1949年后曾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曾协助陈毅市长负责鲁迅墓的迁移工程,“文革”后出任华东政法学院院长。

 

1962年,曹先生在杭州养病,浙江省委派人与他协商,愿意以西泠印社收藏的字画换他收藏的国内仅有的一幅明代书画家徐文长的字。他别的字画都不要,独独挑选了这幅鲁迅手迹《悼丁君》。据曹先生回忆,当时一些书画家们都认为这幅字是鲁迅写得最好的,鲁迅的老朋友、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也认为,这幅字比“运交华盖欲何求”一诗写得更好,还将这幅真品借去在家里挂了半个月。

 

曹漫之生前曾表示,希望把这件手迹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2011 年,在曹漫之先生病逝10周年之际,他的夫人蔡志勇女士将这幅真迹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实现了他生前未了的心愿。

 

湮没半个多世纪的鲁迅墨宝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首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听弹琴》,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写诗人静听弹琴,表现弹琴人技艺高超,并借古调受冷遇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稀有知音的遗憾,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的情操。鲁迅于1935年将该诗题赠给田中庆太郎的女婿增井经夫。

 

田中庆太郎(1880—1951),1899年在东京外语大学中国学科毕业,为学习中国古籍和发掘善本,曾在中国北京居住3年之久,此后主持东京文求堂的业务,直至去世。1930年代,文求堂出版了郭沫若的多部著作,1932年4月,文求堂出版了《鲁迅创作选集》中文本,内收《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4篇小说。此后,鲁迅与田中庆太郎的关系日益密切。1935年12月,田中庆太郎女婿增井经夫来沪考察旅行,经内山完造介绍与鲁迅会面。增井经夫来上海后转达了田中庆太郎邀请鲁迅去日本写作、疗养之意。鲁迅因各种原因婉言谢绝。为表达谢意,鲁迅在1935年12月14日手书唐代刘长卿五绝《听弹琴》条幅赠增井经夫。本日鲁迅日记记载:“为增井君作字一幅。”对于为什么鲁迅要录写这首诗赠增井经夫,有一种观点认为,或许与田中庆太郎从事曲高和寡的古籍经营有关,其中含有欣赏和引为同调之意。

 

2008年9月,增井经夫之女古西旸子女士将这件诗轴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增井经夫去世后,该条幅一直由古西旸子女士精心保管。多年来她一直有个心愿,要让鲁迅诗轴回到中国、回到上海,让更多中国人欣赏到这幅珍贵的鲁迅诗轴,为中日友好起到一点作用。恰好2007年古西旸子的表妹夫山口力先生调任三菱商事(上海)株式会社总经理,山口力先生夫妇于2008年7月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在山口力夫妇的力荐下,古西旸子女士终于决定把自己珍藏多年的父亲遗物捐赠上海鲁迅纪念馆。至此,这幅鲁迅先生的墨宝在历经73年之后重回故地,再次联结、沟通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心。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