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黄浦·聚焦 | 城市更新: 要留住城市记忆,更要改善民生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唐烨 2017-09-22 08:30
摘要:黄浦,城区“二元结构”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一方面高楼大厦林立,集中体现了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繁荣繁华和时尚魅力;另一方面旧式里弄和危棚简屋集中,区内二级以下成片旧里总面积在中心城区位居第二,人口密度居高不下,是全市旧区改造任务最重的区之一。

在繁华街道的背后,还有上千户人家每天还要倒马桶;在霓虹闪烁的后面,还有很多人洗澡要去公共浴室……这就是上海中心城区“二元结构”的现实存在。

 

黄浦既是上海中心城区的核心区,也是上海的老城厢所在地,承载了上海700余年的建城史和170余年的开埠史,是上海的城市之根、海派文化之源。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城区“二元结构”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一方面高楼大厦林立,集中体现了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繁荣繁华和时尚魅力;另一方面旧式里弄和危棚简屋集中,区内二级以下成片旧里总面积在中心城区位居第二,人口密度居高不下,是全市旧区改造任务最重的区之一。

 

对于黄浦来说,城市更新,不仅意味着以最严格要求保护好上海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记忆,更要与改善民生结合。过去五年,黄浦区坚持理念创新、方式创新,推动城市更新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走出一条城市更新的新路径。

 

让老房居民能够有尊严地生活

 

今年春节前,聚奎新村的300多户居民喜庆“回搬”。2号楼105室,李绍荣夫妇惊喜地发现,原来三家共用的厨房间位置被隔离出一块区域,成为他们家独立的厨房与卫生间。尽管所占位置不大,但真正解决了他们家的实际问题。

 

聚奎新村是老城厢内一处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旧小区,没有独立厨卫,房屋老旧,居民生活环境差,由于违建多,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黄浦区在这里创新性地将房屋排险、综合修缮与民生改善相结合,采用了人员撤离、拆违解危和加固修缮的方式。

 

300多户居民全部约搬离后,黄浦用半年时间对小区进行整体性改造,不但消除了房屋的安全隐患、更新了老旧小区的面貌,还为居住空间狭促的居民增加与改造了厨卫等生活设施,达到安全宜居的效果。

 

旧改,固然是改善民生的办法,但黄浦情况“特殊”:即便按照目前每年5000户的“全速”“超速”推进,仍然需要至少三个五年规划的时间才能完成旧改任务。那些五年甚至十年可能轮不到旧改的居民,怎么办?

 

“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不能等,群众基本居住条件的改善不能等,实现整洁、有序的最基本的环境整治与城区管理目标不能等,征收改造不应也不能成为改善居民群众居住条件的唯一选项。”黄浦区领导的承诺掷地有声。

 

近年,黄浦探索多措并举、着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让老房内居民愿意留下、能有尊严地留下。过去五年,聚焦老旧小区居民最关心的卫生设施、用水等问题,黄浦大力实施老式住宅综合性改水、卫生设施改造和旧住房修缮等“三大工程”,消除马桶1万多只、分装水表3万多户、综合修缮144多万平方米,受益居民超过6万户。

上图:四牌楼原貌。下图:改造后的四牌楼新貌。郭长耀摄

对聚奎新村实行房屋排险、综合修缮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城市更新方式,就是黄浦近年探索出的一种“留改”模式。“一方面,传统旧改模式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做出调整优化;另一方面,以‘拆’为主的模式对城市形态、街区肌理和建筑多样性都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区领导说。

 

今年以来,黄浦区紧密结合区情实际,按照“确保结构安全、完善基本功能、传承历史风貌、提升居住环境”的思路,进一步加大探索力度,选择了复兴东路404弄等多个不同类型的小区,加快开展里弄房屋成套率改造、拆落地整体改造以及“抽户拔点、协议置换+房屋大修”等工作试点,尽快确立不同类型小区、房屋的改造模式,努力形成老旧房屋“留改”工作的“黄浦经验”。

 

让历史建筑“活”着留下来

 

这几天,南京东路上的“外滩·中央”的外立面已经卸去了装修材料,露出了真容。不少老上海人路过时,都忍不住拿起手机拍照。“外滩·中央”由四组上世纪30年代前后修建的老建筑组成,黄浦通过本体保护以及周边开发建设,增加公共配套设施,提供公共空间,注入与建筑风格和街区定位相符的新功能。“外滩·中央”不久将对外开放,变身一座以高品位时尚生活为主题的“商旅文生活秀”体验型综合体。

 

“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的保留保护,是为了留存城市记忆,留住‘乡愁’,但不等于这些建筑就成为‘标本’、只可远观,而是要让更多的市民群众能走近、走进建筑,近距离体验和体会历史文化的积淀。”区领导说。在保留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黄浦注重历史建筑的重塑功能,提升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的可及性。

 

如,160街坊中的老市府大楼(也叫工部局大楼)保护性改造过程中,大楼中庭部分,被居民占用的公共空间将全部开放,成为新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还原其作为广场的本来面貌。老市府大楼的保护性改造将带动新、老福州大楼联动开发,未来街区的整体功能都将得到再造与提升。又如,淮海中路358弄的尚贤坊是典型的石库门旧式里弄,距今已有92年的历史,是全市第一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综合保护改造,整个街区将修旧如旧恢复历史原貌,并打造成集商文旅于一体的地标性区域。

 

对历史风貌与建筑,黄浦注重探索保留保护的多样化路径。如,根据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不同特色和不同建筑类型特点,实施针对性、差异化的保护开发。居住类历史建筑保护重在延续建筑风貌、提升现代居住功能;功能性历史建筑和风貌区保护重在重塑公共空间功能、提升区域形象品质,通过“留、改、修、管”多策并举,完成了思南公馆、外滩源等一批在全市具有示范意义的历史风貌保留保护项目。

 

“精细化管理”呵护老宝贝

 

“拆,先缓一下。”如今,在黄浦的旧改,即便是最基层的拆迁工作人员都知道:“拆,要有保留保护地拆”。

 

在黄浦的旧改推进中,已经形成了一套主动保护、通过先予甄别和确认历史风貌与历史建筑的机制。“专家论证是黄浦旧改的必经程序,由专家来确定是整体保留、单体保留还是经认可后拆除。”黄浦区房管局局长李舜说,对别具特色的非保护建筑中的零部件,小到石库门的一块砖,大到一扇门窗,只要是专家认为有价值的构件都主动予以保留,进入特色建筑部件仓库。如此,黄浦抢救性保护了一批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里弄街区、公共建筑、产业遗存、风貌道路。

 

黄浦是上海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聚的中心城区之一,有优秀历史建筑289处,占到全市中心城区总量的27%;风貌保护道路31条,风貌保护街巷36条,将近占到全市中心城区总量的一半;4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占黄浦区陆域面积的31%。黄浦一直将这些资源视作独特优势。对这些老宝贝,黄浦实行精细化管理,从顶层设计着手建起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保留保护体系。

 

早在2015年,黄浦就率先成立了全市首个区级历保委,区领导挂帅,同步组建了由规划、建筑、人文等各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今年,黄浦又专门成立城市更新留改工作领导小组,兼顾历史保护、城市更新与城市发展,抓紧推进外滩历史风貌区、衡复风貌区等区域性保留保护项目。黄浦区还率先制定了全市首个区级历史风貌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历史老建筑类型复杂、产权多元、年代久远,多来来用途不同,很多建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要加强保留保护,原始资料尤为重要。黄浦区正在积极完成优秀历史建筑及文物保护单位“一幢一册”基础资料调查和保护指南编制工作,探索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地图系统,整合在房管、文化、规划等不同部门的信息资源。借助专家力量加强甄别和确认,黄浦还主动发现可以保留保护的资源,对涉及旧改征收或列入计划的地块中所有老旧建筑进行了排摸,形成“一地块一保护”方案。

 

题图:外滩源圆明园公寓,位于圆明园路115号,建于1904年前后,整个建筑表现出典型的英国安妮女王复兴风格:清水砖墙、砖雕、使用白色的粉刷和砖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室内装饰豪华。左图:圆明园公寓旧貌;右图:圆明园公寓新貌。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