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外惊奇 > 文章详情
在美国送女儿上大学之三:见仁见智的排名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汪翔 2017-09-20 07:38
摘要:这里一度是很多芝加哥大学年轻博士的初始站,很多人在这里功成名就,随后转去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名校。有的后来甚至得了诺贝尔奖。这里一度被称为“小芝加哥”。同时,还拥有自己的头衔:“罗切斯特学派”!这可是在江湖上混久了,好不容易才打出的名声。

至于投资巨款是不是值得?

 

关于这个问题,国内的家长恐怕最有切身体会。前阵子,有个人花了四百万人民币,在这里从本科读到工商管理硕士,回国从六千块的月薪开始干起!无数的读者在争论,在热议:到底是值不值?是不是这小子实力太差?是不是因为这是一所很差的学校?

 

坐井观天呀,这是我从多数读者的评论里面看到的:今天的中国,多数人的思维和眼界,依然在老框框里。

 

那天在学校附近的旅馆,遇到一位来自苏州的女士,她和老公还有他父母,来送女儿。我问:你们从国内来,应该得付全额费用?这一年下来就是五十万人民币。你觉得值不值?

 

她的孩子想学经济学。她直接从国内考来,没有在美国的任何经历。她在国内所在的学校,有两成多进入北大清华这样的超一流。妈妈说,孩子的成绩还不错。我知道,必然是!

 

妈妈又说:该不该去北大、清华?她们也想了很久!

 

从外表看,这一家子不像是已经拥有世界标准品牌的“中国大妈”形象,就是普通的低调的中国知识分子,或者是普通商人!

 

“为什么会选择这里?这所学校在国内不是很有名气?”我好奇。

 

“朱棣文在这里读的本科!”对于在美国成功打入主流的华裔,国内的人都很熟悉!我们去不了赵小兰毕业的哈佛大学,就来这个他当年以A—成绩进入的大学,以朱棣文为榜样。

 

“一个女孩子,当个经济学教授,也是不错的选择。”即使从经济账上算,这种投资也值得。记得二十多年前自己在这里读书时,几乎没有来自大陆的本科生。唯一知道的两位,一男一女都是来自上海的研究生。都以经济学为主专业,数学为辅助。毕业之后,一位去了斯坦福读会计学博士,一位去了宾西法利亚大学商学院读博士,都获得了全额奖学金。从北大、清华毕业的本科生,也有可能获得这样的机会,但是,非常少。

 

今天,一年级本科学生人数一千五百,来自国内的就有一百八十,占到12%。不知道,这一千五百人中,在美国出生的华裔比例有多大。统计数字说,2016学年来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超过三十万,比我们当年上大学时(1979年),国内录取的大学生总数还多!

 

走在校园,没有熙熙攘攘的感觉,倒是安安静静,干干净净,看不到多少人流,感觉是个不错的读书的地方。估计可能是假期,多数的学生还未到校。这里远离大城市,市区离这里挺远,早已经衰败,如同多数美国的小城市一样。昔日,有柯达,博士伦,施乐,在七十年代,这里一度是美国科技的重镇。也是在那个年代,这所学校在美国也是大名鼎鼎,含金量沉沉。

 

那么,今天的地位?质量?水准?又如何呢?

 

学校自己的介绍是:这里的经济学系是世界领先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非常好,由于规模小,如果就教授人数来进行调整,这里的含金量可以排在美国前五名!说的,当然是博士研究生。

 

这种排名,也是仁者见仁,还要看你的视角。

 

我初步看了看,昔日认识的教授、老板去了斯坦福。一位来自武大本科的好友当年的导师,也是七十年代这里培养的博士,去了宾西法利亚商学院,好像都高飞了。接位的,都是新面孔。

 

昔日这里的教授规模只有今天的一半多!那时候应该没有女性,今天已经有六位!其中四位来自中国大陆,本科毕业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什么的。还有好几位来自大陆的男性。占着系主任位置的是一位印度人,在纽约州立大学的石溪分校获得的博士!在如此等级学校获得博士,能够在这里当教授的,史无前例,他自己一定是特有才华,或是,这里的水准堕落厉害。

 

记得当年屈指可数的教授,个个都是所在学科的世界著名人物,而年轻助理教授只有三位,一位美国白人来自耶鲁,一位日本人来自芝加哥大学,还有一位香港人也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

 

曾几何时,这里一度是很多芝加哥大学年轻博士的初始站,很多人在这里功成名就,随后转去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名校。有的后来甚至得了诺贝尔奖。这里一度被称为“小芝加哥”。同时,还拥有自己的头衔:“罗切斯特学派”!这可是在江湖上混久了,好不容易才打出的名声。

 

这里倒是有个传统:年岁大的都会腾位给年轻人,毕竟,是年轻人站在科研的最前沿。老头子们多数会去那些大的,老级别的机构做政策性、咨询性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这也是为什么,我当年的老板,后来会转去斯坦福专心搞研究的原因吧。

 

前几天还意外发现,老板是在我现在生活地区长大的,我成为他的老乡了。他当年二十二岁在美国空军学院本科毕业,随后去了麻省理工学院,二十五岁就获得了经济学博士。三年时间,他是如何做到的?估计也是史无前例,至少是极为罕见!

 

如果从教授的专业分布,和年龄构成这个角度看,这里似乎是在强化对数理经济学家的吸纳,或许是因为经济学更加的数理化。数理经济学,一直就是“罗彻斯特学派”的精髓。

 

(本文编辑朱蕊)题图:平房是为有家庭的研究生提供的,前面巨大的草坪是为了孩子们准备的。这里,车子开不进去。我当年也在这里住了一年,还没有孩子,排了很久才获得机会。

文字编辑:顾泳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