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见识 | 当产妇疼痛成为话题,你知道人类疼痛的历史吗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雷册渊 2017-09-17 09:59
摘要:疼痛被发现和承认的历史,就是现代医学体系和话语权逐步建立的历史。


近日,陕西榆林的一位产妇,在分娩时无法忍受疼痛选择跳楼。“生孩子到底有多疼”、“无痛分娩的普及”等问题被广泛讨论。
   

事实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对疼痛这一普遍体验的理解和阐释都是不同的。那么,历史上对疼痛的理解是怎样的?现代医学的话语权怎样逐步建立?为了减免疼痛,人类又做了哪些努力?

 

疼痛是情绪还是感觉
   

人类对疼痛的认识,有着漫长的发展史。
   

在古代,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用超自然的原因去推测和解释疼痛。在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疼痛被归为魔鬼、鬼魂或神灵的作祟。后来,随着解剖学的发展,才极大丰富了人们对于感觉和疼痛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疼痛感觉中枢位置的确定,有着重要意义。
   

古埃及人在将近2000年的时间里,都坚信心脏是感觉中枢。直到阿尔克迈翁提出,人的感觉中枢在大脑而非心脏,并分为视、听、嗅、味、触5种。希腊医学和哲学家希波克拉底则提出,疼痛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人体内有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4种液体,当其中一种体液过多或过少时,人就会感到疼痛。
   

公元1世纪,罗马学者赛尔苏斯阐述了疼痛与炎症的关系,使疼痛的含义得到扩展。他认为疼痛是炎症的四大特征(红、肿、热、痛)之一。而后,盖伦成为对疼痛生理学贡献最大的人物,他对中枢神经系统做了充分的描述,并提出是细小的神经在感受疼痛。
   

在漫长的医学历史中,中国传统医学对“疼痛”的诊治也贡献卓著。“淤则生痛,通则不痛”的理论家喻户晓,《内经·举痛论》更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论“痛”专著。
   

到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了很多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疼痛理论。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开始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疼痛是一种与愉快相反的情绪,而不是一种感觉。而19世纪感觉神经心理学崛起后,疼痛的感觉方面才被日益重视。20世纪著名英国神经生理学家谢灵顿就明确指出:疼痛由感觉和情绪两种成分组成。
   

疼痛概念的反复修正也更新着探索者们的观念:疼痛被发现和承认的历史,就是现代医学体系和话语权逐步建立的历史。


测量疼痛的“痛尺”


1979年,国际疼痛学会将疼痛定义为:是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而今,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列为除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外的第五大体征。而相较于前四项,疼痛体征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主观性的,是一种身体局部或整体的感觉。那么,有没有能测量疼痛的尺子呢?
   

人们逐渐意识到,疼痛会让人的行为举止发生改变,记录这些变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疼痛程度。比如,人疼痛时的表情会比较痛苦,也会不断发出呻吟;为减轻疼痛,人可能产生自发保护性反应,如踮脚走路、抚摸疼痛部位等。但这些记录并不客观,人们更希望对疼痛进行定量描述,用数字来描述疼痛的剧烈程度。 
   

加拿大神经生理学家罗纳德·麦尔扎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和同事建立了一种说明疼痛性质强度的评价方法,被称为麦-吉痛觉调查表(MPQ)。这个调查表项目繁多,光描绘疼痛的形容词就达78个之多,能记录疼痛性质、特点、强度和伴随状态,还能记录疼痛治疗后病人所经历的各种复合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该调查表问世后,在众多急、慢性疼痛实验研究中大放异彩,测量效果也得到了证实。但这种方法也有诸多不便,比如它的调查项目繁多,描述疼痛的词汇比较抽象,导致病人难以理解等。
   

不同于MPQ,只需一把“痛尺”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更为直观和简单。如果你曾做过外科手术,那么肯定对VAS方法不陌生,它被广泛用于评价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伤口的疼痛程度。
   

这种方法的主要工具“痛尺”,其实是一把长约10厘米的游动标尺。尺的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分和10分,0分表示没有疼痛,10分则表示最剧烈的疼痛。在测量疼痛时,医生会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病人,让病人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生再根据病人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 
   

如果分数在3分以下,表示疼痛感并不强烈,但如果分数在7分以上,那就需要医生给你开一些镇痛药了。


麻醉剂:消除疼痛的努力


从意识到疼痛的存在开始,人类就在为免除或减少疼痛努力着。其中,麻醉剂的发明和使用有着重要意义。
   

你想过如果没有麻醉药,外科手术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吗?历史上确实有过这样的时期。那时评价一个外科大夫技术高明不高明的标准几乎只有一个:手是不是够快。
   

英国伟大的外科手术医生罗伯特·李斯顿曾夸耀说,他只用29秒就截断了病人的一条腿。但他没有说的是,因为过于手快,他同时还误切了病人的睾丸以及助手的一根手指……
   

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麻醉药实施手术的,是我国三国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华佗。据载,华佗曾用自己创制的“麻沸散”为病人实施腹部手术,而他所创造的全身麻醉术在当时也是空前的。但令人扼腕的是,随着华佗的辞世,“麻沸散”也在人间消失了。
   

在现代意义上的麻醉剂问世之前,减轻病人疼痛的方法既滑稽可笑,又残酷无奈。医生们要么用重物压迫病人的神经干,使其肢体麻木失去知觉;要么对病人施以“放血疗法”,让其失血昏迷后再手术;要么让病人服用鸦片、大麻等药物减轻疼痛。但这些方法都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
   

打破难局的第一块石头,就是所谓的“笑气”。它在1775年被一位叫做普里斯特利的英国牧师制得,化学名称是一氧化二氮。这种气体能使人欣快,甚至能引起难以控制的狂笑,因此被名以“笑气”并广泛流传。1844年,美国牙科医生韦尔斯在吸入一袋笑气进入迷醉状态后,让助手为自己拔掉了一颗智齿,而这个过程只不过像针扎了一下,于是他兴奋地宣布:“拔牙的新时代到来了!”
   

乙醚的制得比笑气还早,早在1275年就由一位西班牙人发现了。1842年,美国乡村医生C·朗用一块浸有乙醚的布覆盖在病人脖子的肿瘤上,然后进行了摘除手术,全程无痛且十分成功。
   

氯仿的发现比笑气和乙醚都晚得多,而它作为麻醉剂使用,则要归功于一位叫辛普森的苏格兰医生。1847年,他在一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成果,此后氯仿迅速普及,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生第八个孩子时也使用了氯仿进行无痛分娩。
   

事实上,麻醉药物的研究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笑气,还是乙醚、氯仿,由于它们各自的缺陷,都已经很少在手术中使用。而它们作为早期发展的麻醉剂,却为人类疼痛的减免立下了汗马功劳。


(本文综合自《医学与哲学》、人民网-科普中国、《北京日报》等)

文字编辑:龚丹韵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